2016年的11月,一直不分昼夜带病工作的市公安局犯罪侦查支队刑事技术大队副大队长黄镜德再次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黄镜德的妻子说:“当时他高烧,呼吸衰竭,浑身发冷。我看着他带着氧气罩,整个脸的凹进去了,眼睛都突出来了。医生下最后通牒,说他肺上已经烂穿了一个洞,可能在晚来一步就没有治疗的必要了。我是害怕又心疼,眼泪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他把自己这一辈子都给了他热爱的刑事技术工作。我就盼望着退休后我们能好好的过过生活,散散步,旅旅游。要他倒下了,我所有的希望都没了。”

  黄镜德深感愧对家人。从警33年来,他共参入勘查各类现场3200余起,受理检验鉴定各种痕迹物证8500多件,出具各类鉴定书 620余份,利用技术破案490余起。为县(市)、区公安局及内保单位培养技术骨干 360余人。而家里的事都是妻子一人承担。

  病情稳定后,他对妻子说:“谁让咱是刑警呢?这世上有人赏风花雪月,也总要有人负重前行。”

  他给自己调整到艰辛的岗位

  1984年,20岁的黄镜德警校一毕业就分配到了向往已久的公安机关工作,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黄镜德选择了能直接面对犯罪分子的刑侦岗位,他觉得只有这样,这身警服才算没有白穿。

  黄镜德刚穿上警服没几天,我市就发生了一起大案——某工厂财务室保险柜存放的5000多元现金被盗!要知道那时人均工资只有三四十元,这可真算是一起大案了。作为一名侦查员,黄镜德和几名同事一起勘查现场、分析推理,折腾多天也没有多大进展。

  当年11月,市郊发生一起杀人案。我市警方请来省公安厅步法检验专家协助破案。专家仅凭案发地留下的寥寥几个脚印,便刻画出了嫌疑人的身高、体态、年龄、行走姿态等体征,结果案件顺利告破。这可让黄镜德大开了眼界:没想到简单的脚印,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学问!

  这两件事让黄镜德对刑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掌握刑事技术对破案至关重要。他找到领导,要求从侦查岗位调至技术岗位。

  领导对他说:“刑事技术是一个苦活儿,是一副重担。你可要想好,别干着干着撂挑子。”

  黄镜德表态:“我不怕苦。再重的担子我也挑起来。只要能破案!”

  领导答应了,但并不完全相信黄镜德这个仅20岁的小伙的誓言。因为半路改行的人多了。

  从20岁到53岁,黄镜德在刑事技术岗位一干就是33年,由不谙刑事技术成长为刑事技术专家。

  黄镜德说:“这都是苦出来的,都是重担压出来的。”

  一次,黄镜德带了几个新同事勘验尸体。这几名新同事一进屋坚持不到十秒钟就跑出去呕吐不止,吐完之后又咬着牙回来接着找线索。只有他没事人一样围着尸体不停地弯腰、抬头、侧身仔细查找可能的线索。黄镜德平静地对刚入行的新人说:“吐吧,吐几次就好了。我当年就是这样吐着走过来的。”

  技术岗位还是个孤独寂寞的活儿。

  早期刑事技术工作还没有应用计算机,大量比对工作需要人工去完成,过程漫长而枯燥。黄镜德说,利用痕迹检验技术破案是经验积累与科学技术应用的结果。勘查现场就像求解方程式,寻找答案的过程需要忍受非同寻常的孤独。

  1992年,卫东区发生一起持枪杀人抢劫案。黄镜德和同事通过现场勘查发现了作案人遗留的手印,但当时所采集的有关信息卡达数万份,样本手印数十万个,要想从中找到犯罪嫌疑人,无异于大海捞针。黄镜德和同事硬是盯着一个个指纹,不分昼夜,一连看了20多天,终于揪出了嫌疑人,案件顺利告破。

  黄镜德说,经受了艰难困苦,经历了孤独寂寞,才更能体会到成功破案的快乐。

  耐心细心,屡破大案

  “刑侦技术岗位是责任心要求极强的岗位。责任心体现在细心和耐心上。”黄镜德这样说,几十年来也是这样做。

  2010年冬天,郏县发生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现场位于城郊的公路上,当时天寒地冻,要想发现犯罪痕迹,只能从现场遗留的出租车入手。在同事的帮助下,黄镜德将车辆转移至一个封闭的房间内,对车内车外的各个部位进行技术处理,为了特殊部位的痕迹,他甚至将车辆部分拆解,一连30多个小时没有离开那个狭小的空间,寒冷、饥饿,周围还弥漫着技术处理后留下的有害气体。在大量烦琐的工作过后,最终发现并认定了犯罪证据。

  2013年,我市发生了一起交通肇事案件。当时路边的监控录像并没有拍到案发现场,无法锁定逃逸车辆。为了能还受害者一个公道,黄镜德执着的一次又一次的勘察案发现场,寻找蛛丝马迹,一遍又一遍的驾车模拟案发现场,通过碰撞痕迹与碰撞角度来推测肇事车的车速流串方向。黄镜德竟在半个月时间里重复着同样枯燥无味的演练观察,终于成功推算出肇事者的车速,并且在被撞摩托车上找到几乎肉眼观察不出来的细小肇事车辆遗留的痕迹,最终成功的锁定犯罪车辆,抓获犯罪嫌疑人。黄镜德也因为破案提供关键性线索荣立个人三等功。

  2012年4月11日,市区湛河下游河堤南岸油菜地内发现一具无名女尸。因案发时正值阴雨天气,现场遭雨水冲刷已有一定程度破坏,确定现场性质、案件性质尤为重要。黄镜德并不因此而气馁,他重点研究死者的姿态、尸体下地表土层的变化、死者的衣着及附着物等。依据死者鞋底花纹缝隙内嵌入的微量油菜花粉、尸体脚下表浅的沟痕,判定尸体现场即为杀人现场,排除了杀人移尸的可能。虽然死者的身份很容易就明确了,但案件性质、作案人和死者是否有特定关系,仍然是个谜。带着这个问题,黄镜德仔细清理、观察尸体下、尸体周围每一棵油菜、每一寸泥土,终于有了新的发现,一个尚未完全展开的安全套呈现在眼前,这为确定作案人与死者的暧昧关系提供了有力佐证。此后的侦查工作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很快便发现死者的姑父有重大作案嫌疑,进而迅速破获这一因恐奸情败露而杀人灭口的案件。

  危险常伴,痴心不改

  许多人觉得,从事技术工作可以不必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会相对安全些。其实,为了从现场找到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他们也不得不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境况。

  几年前,我市某县弹药库失窃,一支枪被偷。弹药库的门和墙都好好的,但通过大门的缝隙,黄镜德隐约看到一个东西夹在两个门板之间。根据经验判断,门不能推,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弹药库。黄镜德从房顶进到屋内后才发现,原来是犯罪嫌疑人拿一枚拉开弦的手榴弹放在了门后。黄镜德坦言,他当即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稍有疏忽将门推开,可能整个弹药库都会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2012年2月14日,石龙区发生一起命案,6名被害人尸体分布在客厅、厨房和两个卧室内。作案人唯恐受害人不死,杀人后将厨房里的液化气罐搬到其中一个卧室,并打开了阀门。现场勘查时,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液化气,随时都有爆燃的危险。黄镜德不顾个人安危,首先进入现场排除险情,保全了物证,为这一恶性案件迅速告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除了这些,还免不了一些潜在的危害。在处理指纹的时候,黄镜德会经常接触到被人称之为“金粉”、“银粉”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的肺部伤害很大。黄镜德也没有逃过“此劫”,2007年,在连续工作了一周之后,黄镜德感觉肺部不舒服,来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肺炎,经过几个月的住院治疗才出院。除此之外,以前在处理带血的手印时,他们经常会用到一种叫联苯胺的化学物品,这种化学物品非常难闻,且是强致癌物质。去年11月,他因肺部出现严重问题,险些失去生命。妻子对他又怨又敬。怨的是他对家庭的撒手不管,怨他对身体不知爱惜。敬的是他脚踏实地默默奉献,一辈子热爱着刑事技术工作。

  由于刑事技术岗位的辛苦、孤独与危险,当年与黄镜德一起从事刑事技术的同事大多离开了这个岗位。他带的学生,有些人走上了领导岗位。朋友们戏称他是三不变:单位不变、专业不变、职务不变。而他却笑道:“还有两不变,那就是忠诚不变,责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