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在椅子上,穿着一身橘色的工作服,戴着一副银边眼镜,光秃的指甲里还留着一些黑色的污迹,看起来与普通的生产工人没有什么区别。

  就是这个普通人,从事电气自动化工作20余年,曾主持编写PLC程序43项,主持完成自动化设备设计、改造、技术革新47项;为企业技术革新与改造,累计创造价值几千万元,助力企业在技术水平上走到全国前列。他,就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炭素有限公司职工——王旭东。

  进厂新设备的“百科全书”

  从开封市机电技校毕业后,王旭东成为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2005年,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之下,王旭东来到了开封炭素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为了提升国内炭素工业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公司,旨在填补我国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及接头产品的空白。

  刚来到工厂,王旭东发现,生产车间里几乎各道工序都是由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专业是维修电工的王旭东虽然在之前接触过PLC,但是也仅限于“知道一些概念”而已。

  一向不服输的他便开始自学PLC,看专业书籍,翻阅相关资料,在网上看教程视频,向国外同行请教,王东旭一头扎进了编程控制知识的海洋里。

  长期以来,我国大规格高标准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完全依赖国外进口,根本不能满足钢铁工业发展需要。而引进的相关设备,一出现问题,离开了国外技术员就“玩不转”,更别提维修了,所以在相关行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上常常陷入被动。

  “不能让别人掐着我们的脖子。”凭着对国家荣誉的维护和工人那种不服输的劲头,王旭东硬是靠自学成才,先后熟练地掌握了高低压电气知识、各种PLC及西门子数控系统的编程及应用。随时经验的积累,甚至一些国外厂商刚刚推广的新技术和新软件,他也都能快速掌握,进厂不久的新设备,他总能最先熟悉,很快就成了公司里有名的自动化设备“百科全书”。

  细心是响在耳边的警钟

  王旭东说,能有今天的成绩,也是靠一次次摸爬滚打、精益求精才得来的。2007年,王旭东第一次给压型混捏进行编程,给PLC进行在线连接备份程序。当时,把通信电缆接好后却始终连接不上,王旭东没放在心里。

  他随手拨动了通信电缆接头上的一个小开关,没想到当时混捏设备立即报警停机,一锅3吨多的糊料顿时就闷在锅里。而这次的失误不仅浪费了一锅的材料,还要让他的工友们也要冒着高温一个一个地钻进狭窄的混捏锅内,轮流清锅。

  “我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即便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年,王旭东还是能仔细地回想起当时的每一个细节。从那以后,每次上机进行操作时,王旭东都告诫自己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

  开封炭素公司在进行设备自动化项目改造时,是从美国ERIE PRESS SYSTEMS(伊力挤压设备公司)引进的国际上先进的3500T油压机系统,该装备在国内仅有一台,其设计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产能大,是公司核心装备,在国际上也是行业领先。

  然而设备在生产运行中,传感器损坏了,而进口配件到货需要12周,公司生产面临停顿。临危受命的王旭东来到现场后,只用了三个工作日的奋战,就顺利通过修改程序解决了这一难题。

  “程序是机器的‘大脑’,修改程序就相当于‘开颅手术’,来不得半点马虎。”王旭东说,修改程序出现失误的话,哪怕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错误,轻则导致废品的出现,重则造成设备事故甚至引起人员伤害事件,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埋下不易察觉的隐患。

  因此,王旭东在工作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离线模拟运行,反反复复地对程序进行检查推敲,直到最终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开始组织项目实施,确保每次改造都一次达标。

  工作需要随时到现场

  因为工作性质属于设备维护和检修,对于王旭东来说,只要公司设备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他都是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直到疑难问题解决。

  为了能缩短在路上的时间,王旭东将办公室的电脑和公司机房连接在一起,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控制网络,并且可以随时对控制网络上生产设备的PLC程序进行在线编译与改写。

  因为随叫随到的工作特点,王旭东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甚至在节假日外出的时候被叫回到设备故障的现场。

  但是王旭东总说:“公司和工友有事找我,这是对我最大的信任。而且处理好故障再回去,心里也同样很愉快。”

  “他非常敬业,对企业有感情。”王旭东的工友陈国权说,曾有大公司高薪“挖人”,王旭东不为所动。长期的坚持,王旭东也收获了开封市劳动模范等荣誉。2016年,王东旭又被评为“河南省石化医药系统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