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阳晚报 记者 马依钒

  编者按:最美人间四月天,茶香时节又逢君。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驰名中外,信阳因毛尖而扬名,毛尖因信阳而独特。第25届信阳茶文化节开幕在即,今日起,本报连续推出《一缕清香品千年》《一方山水育茶香》《一个品牌促腾飞》《一项产业富乡亲》《一条渠道助转型》一组系列报道,从信阳毛尖的发展历程、自然禀赋、品牌价值、产业富民、创新转型等多个角度诠释我市茶产业的发展态势和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敬请关注。

  清明谷雨间,嫩芽一叶满城醉。茶吸纳城的风华,城传承茶的灵韵,独属于信阳和毛尖的盛宴呼之欲出。

  有日月星辰的寄托,也有天地云雾的精华。千百年来,节气一到,阳光和雨露轮番滋养,毛尖之香立时沁人心脾。

  是沧海桑田的备忘,也是钟灵毓秀的回响,几十年来,因茶而名,以茶为媒,美丽信阳处处皆景,可游可赏。

  信阳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蜿蜒流淌过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沥沥山泉蜿蜒过,流淌中带着草木芬芳,倒映山川多少事。一代女皇武则天清心向佛,偶饮信阳茶而胃病肠疾皆愈,遂于车云山上敕建千佛塔;茶圣陆羽在《茶经》曰:“淮南茶,光州上”,对信阳茶的褒赞后世流传;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后挥毫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的茶叶生长在被史学家、地理学家称之为“神奇的纬度”:北纬30度左右。在这一纬度线上,不仅汇聚了众多世界一流葡萄酒酿造区和著名酒庄,中国优质绿茶也大都分布于此。信阳正好处在北纬31°46‘至31°52’。

  “黄金纬度”必有经典名茶。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枝独秀,喜获金奖,举世皆惊。1958年,信阳毛尖更是冠压群芳,跃居全国十大名茶之列,至此声名大噪,天下尽知。1982年、1986年和1990年,信阳毛尖连续三次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90年荣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再获金奖。2002年“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2003年“信阳毛尖”原产地地理标志获国家质监总局批准……

  “身段苗条佩玉绢,未涂脂粉香自来;茶山远处心迫切,信阳别时更依恋。”这是人们对信阳毛尖的赞美。2014年7月,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名列其中。信阳毛尖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国家一级评茶师、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介绍,信阳毛尖的制作技术有两大特点,一是用“生锅”高温杀青,以细软竹枝扎成的茶把,在锅中反复挑抖,然后开始初揉,抖散相结合。初步成圆条后,转入“熟锅”,仍用茶把复揉做条。茶条定型后,有七八成干就清扫出锅,前后历经三次烘焙。就这样,经过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再复烘等精工制作,成为别具一格的信阳毛尖。

  沿着环湖路游走在茶乡,连绵的茶山透露出无限生机,采茶工戴上采茶帽,穿上采茶衣,在齐腰高的一垄垄茶田里来回穿梭,这是茶农盼望了一年的景象。

  信阳毛尖素有“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的说法。昨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村支书席本刚。他告诉记者,这一个月来,村里人人忙得“脚不沾地”,一到周末,望不见首尾的自驾车队涌入村里品茶、买茶。

  信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使茶叶很早就成为勤劳朴实的信阳茶区人民的生活支柱,且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活与生产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成为中华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信阳灿烂文化的重要品牌。从1992年以来,信阳以茶为媒,广邀宾朋,在每年4月下旬举办大型茶文化节活动,成为古老茶乡的一大盛事。

  “我们卖的不仅仅是茶叶,更是文化。”信阳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深谙茶文化,他认为“以茶为媒”在信阳茶文化节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茶文化打造成一个有吸引力的软实力,因此,提高茶文化软实力对做强、做大信阳毛尖茶产业,带动城市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毛尖的扑鼻芳香中,世界开始认识信阳。25年来,世界30多个国家的政要、嘉宾以及港澳台同胞数十万人光临信阳,洽谈合作,共谋发展,为信阳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借助这片叶子,信阳变化翻天覆地。收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首届中国创业之城”“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休闲城市30强”等系列称号。

  在信阳这座以茶闻名的城市中,茶与城水乳交融。日常的生活不仅有流动的茶香,宜人的惬意,更有向上的朝气和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