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破解“垃圾围村”难题时,群众“共建、共护、共享”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链条。

  禹州褚河镇吴湾村街道上停放着垃圾车,村民正在倒垃圾。

  禹州火龙镇刘沟村污水处理示意图。

  禹州文殊镇陈南村村民门前摆放三个垃圾桶,分类处理垃圾。

  “吸烟剩下的烟头熄灭后都扔到垃圾桶里”、“嗑瓜子吐出来的壳拿在手里”、“妇女们给孩子擦鼻涕的纸也不乱扔”,这不是城市社区的卫生竞赛,而是河南禹州褚河镇吴湾村的真实情景。而在三年多前,吴湾村几乎是另一番模样,“以前都是扔到村边、河边,垃圾多得堆成山。”提及当年的情景,村民柴好妮直摇头。

  吴湾村是禹州市近年来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的缩影。该村位于禹州城乡结合部,住有近2000名村民,在周边地区是一个大村子,区位特殊、人口较多。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垃圾围村”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村民,并且愈演愈烈。

  2014年,吴湾村打响了垃圾处理攻坚战。一横一纵两条街道全部硬化,街道两旁栽上绿植;每隔数十米放置一个垃圾桶,行人可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重要区域停放垃圾车,每家每户配齐垃圾箱,每户村民可将自家垃圾投放到垃圾车里。

  道路硬化了、街边绿化了、垃圾箱(桶、车)配齐了,管理措施跟不上,环境改善也难达到预期效果。对此,火龙镇刘沟村村主任刘振卫感触很深,“有很多老百姓不认可、不理解,觉着扔点垃圾影响啥。”

  “老百姓对新事物理解、接受和习惯都会有一个过程,政府要加强引导,并投入必要资金、建设相应制度,才能促成新旧转变。”禹州市宣传部副部长郝二有介绍说,禹州按照每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建立了固定的保洁队伍,全市673个行政村(社区)共配备保洁员2623名,乡镇、村委派专人负责督促检查。

  66岁的贾大杰在吴湾村从事保洁工作两年有余,是该村由脏乱到整洁的见证者。“刚开始做保洁的时候比较累,有时候天不亮就起来了。现在工作量少了,因为垃圾量减少了。”与其他保洁员一样,贾大杰每月领到600元工资,这让平日开销不大的他很是满意。

  作为管理者的吴湾村委,在每周村会上,保洁工作必作专门安排。在吴湾村,每条街道都设有路长,“路长都是村干部,早上起来转转瞅瞅,看哪地方弄得不到位,及时通知保洁员。”村干部贾小凯介绍说。

  除了督查机制,吴湾村还建立起激励制度,进行“五美示范庭院”评比,包括摆放有序、卫生清洁、花木茂盛、身心健康、文明风尚等内容。据了解,吴湾村400多户村民中,评上“五美示范庭院”者已超过1/3。村里还活跃着一支巾帼志愿队,她们帮助村里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家庭清扫庭院,打扫居室,向“五美示范庭院”看齐。

  因村制宜是禹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一大特色。火龙镇刘沟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在禹州市有“刘沟豆腐卖不完,其他豆腐没人买”的美誉。在刘沟村270多户村民中,从事豆腐生产者高达40家,常年不间断生产的就有10多家。豆腐在为村里带来美名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也让村民们很是头疼,“特别是一到夏天,豆腐浆水到处都是,臭味熏天。”

  针对这种情况,镇村干部对症下药,在村边规划建设豆腐产业园,拟将豆腐生产户全部集中在这里,形成规模化生产。“在产业园里将全部启用洁净能源,以天然气代替煤,减少空气污染。同时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豆腐浆水,使水排放达到三类标准。”刘振卫说。

  在离城较远的山区村文殊镇陈南村,则采取了垃圾分拣模式。村民门前摆放三个垃圾桶,分别存放不可降解垃圾、建筑垃圾和有机垃圾,在村边建有垃圾分拣中心,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合理处置。“有用的就卖了,砖头、瓦块能填坑的,就填坑了。其他能沤制的,都沤肥了。”陈南村村干部冯妮介绍。

  垃圾在村里收集后,下一步如何处理,禹州市探索出“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运作模式,为保洁员配备三轮车和清扫设备,为每个乡镇(街道办)配备垃圾转运车辆,在现有一座日处理能力410吨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新规划两座日处理能力共600吨的压缩式垃圾处理站,垃圾日处理能力大大提升。

  在破解“垃圾围村”难题时,群众“共建、共护、共享”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链条。据了解,禹州在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之初,就把群众作为建设的主体,根据各村实际,以每人每月1元至每户每月10元不等的标准,向群众收取保洁费用,强化群众的参与意识。建设起来之后,群众对自己的建设成果也倍加珍惜。“群众觉悟都高了,不乱扔垃圾了。”这几乎是所有保洁员们的一致认同。而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很大转变,饭后散散步、村前广场跳跳舞、运动场上打打球……,村民们的生活方式蔚然一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