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娜)昨日上午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一次会议上,听取了“关于郑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的报告”。

  根据报告,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6万亿元,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27个省会城市第2位、35个大中城市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215.43亿元,居27个省会城市第4位、35个大中城市第10位;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654家,完成增加值285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8.7%。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较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实现首季开门红。

  战略性产业占比超过50%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2016年,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等四大战略性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升到51.8%,煤炭、化工、建材、钢铁、铝、电力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到40.1%,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转型。全市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千亿元。

  今年一季度,战略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6.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3%,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据悉,我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149家,其中省级604家、国家级35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2016年,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3%,工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制造业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主领域。

  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8个百分点。

  多个产业排名“全国第一”

  2016年,我市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94.9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2.7%,形成5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3104.7亿元;手机产量2.58亿部,增长30.6%;富士康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达2692亿元。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097.5亿元,整车产量58.5万辆,其中,大中型客车产量8.3万辆(含新能源客车2.7万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客车(新能源客车)研发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产值1872.1亿元,中铁装备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盾构研发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994.6亿元。现代食品业产值达到1221亿元。

  入围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根据报告,我市在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综合评价名列全国第5位。成功入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创建为全国首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2016年信息消费规模接近500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郑州“互联网+”指数居全国城市第14位。成功入围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全市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单位能耗继续下降

  报告还提出,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为1785.3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9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2%,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17年,我市将积极组织实施工业发展专案,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工业投资完成1400亿元;突出抓招商,组织开展重点产业集群招商和豫京、豫沪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力争签约额1500亿元以上;积极谋划建设郑州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产业研究院,争取创建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百亿级工业园区和产业大厦,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抓好12个工程、83个工作项目推进。

  今后发展目标敲定

  报告还明确了今后我市制造业发展的计划,力争到2018年,制造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装备制造业规模突破2100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汽车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制造业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4%以上,工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努力实现郑州制造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在产业布局上,以航空港区、经开区、中牟县为主,打造智能制造板块,重点发展智能终端、高端智能装备、汽车(新能源汽车)、生物及医药等。以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登封市、上街区为主,打造转型升级板块,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向现代食品、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耐材、超硬材料、新型合金、时尚品牌服装、现代家居等产业转型。以高新区、郑东新区、市内五区为主,打造服务型制造板块,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业设计与研发、机器人、增材制造、高端食品、现代家居及品牌服装、制造业总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