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省旅客接待量将达到8.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8800亿元……昨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我省未来几年旅游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旅客接待量将达8.8亿人次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接待游客量将达到8.8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量达到3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8800亿元,旅游投资总额达到1060亿元。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

  力争“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5个5A级旅游景区,郑州黄帝故里景区、伏羲大峡谷景区、方特、绿博园旅游区、洛阳重渡沟旅游区等景区为创建重点单位。

  《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全省将基本建成10个投资100亿元以上的旅游产业园区,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封童世界文化旅游园区、许昌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为建设重点单位。

  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绿色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十三五”期间,争取创建1~2个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5~8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争取创建5~8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3个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以沿黄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区为重点,建设3~5条国家级非机动车旅游风景道,培育5~8条国内知名的徒步游览线路。

  在河南,旅游产业有一种重要的使命是扶贫。《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全省将新增4~6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80万人脱贫。另外,到2020年,全省建成4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推出20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打造3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7亿人次,形成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打造“一核两带四区”产业格局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建设郑汴洛旅游产业发展核心区,构建“一核两带四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一核: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整合郑汴洛三市旅游资源,打造国际知名华夏文明旅游目的地、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两带:深入挖掘和展现沿黄古都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根亲文化、佛教文化,突出峡谷奇观、黄河湿地、地上悬河等自然景观,加强黄河两岸生态建设。整合南水北调中线沿线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等水利工程特色景观,打造建设沿线城市近郊游憩、休闲农业、康体养生产品开发和干渠两侧生态廊道。

  四区:深入挖掘殷商文化、神农文化等,将南太行旅游区打造成以山岳观光为基础、运动养生为特色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区。在伏牛山旅游区,突出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构造独特性,大力发展温泉养生、康体健身、漂流滑雪、野营探险等特色旅游产品。在桐柏—大别山旅游区,突出豫风楚韵、淮河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加强与安徽、湖北两省合作,面向闽台地区开拓客源市场,共同打造大别山无障碍旅游区。在豫东平原旅游区,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展现史前文化、龙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等,将豫东平原旅游区打造成以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为精髓的特色旅游区。

  4A级以上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

  景区配套方面,至2020年,全省5A级景区及部分4A级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无线网络、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视频监控等功能全覆盖。

  交通是发展旅游的重要依托。《规划》提到,到2020年在太行山、嵩山、黄河沿岸等区域重点培育5条低空旅游线路,发展空中观光、空中巴士、驾驶体验、航拍摄影等低空飞行旅游产品。依托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加强我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山东半岛等客源市场的互联互通。实现高速公路基本覆盖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

  旅游产业看的不仅是数量,还有质量。《规划》提到,完善A级景区复核和退出机制,实现高等级景区退出常态化。建立健全旅游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打击旅游失信行为。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逐步实现旅游综合执法。完善旅游志愿者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建立一批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2020年全省注册旅游志愿者超过1万人。(记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