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羊肠泥路能卧牛,十年八涝一干旱”,村支部书记金大明常向人介绍该村以前的情况,该地块产的粮食被当地百姓称为“锅底饭”,并用戏谚“吃上锅底饭,狗子不吃冷稀饭”来形容这里若产上粮,别地就会风调雨顺大丰收。土地整治项目落实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种粮企业争相流转土地,发展各类高效种植,这个村还成远近闻名的农业观光区,每到节假日,一批批游人来到这里,赏樱花、戏池水、钓鱼虾、闻稻香、倚着精致的石桥栏边看白鹭、跑在宽阔的田间道上放风筝。。。。。。在土地整治项目建成和其他一系列帮扶政策的落实下,该村的脱贫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已实现脱贫68户331人,下半年即将再脱贫110户370人,贫困发生率从10.6%迅速降到0.93%。

  息县利用增减挂钩、复垦券、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自然资源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做法和成绩,并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濮公山曾经是光州十景之首,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写下“东南第一峰”的墨宝。然而,由于无序开采,濮公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附近群众形容说:“吃饭捂着碗,睡觉蒙着脸,一年吃掉一块预制板。”从2012年开始,息县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果断关闭水泥和石子开发等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如今濮公山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已建成了矿山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地方。在濮公山转型发展中,息县自然资源部门积极介入,把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投资1.15亿元,整治土地2.10万亩。

  “没有实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和各项扶贫政策前,我们全家6口人年收入只有一万余元。现在,荒山变良田、杂草变林圃,还可以在家门口产业扶贫基地务工。去年我也成功脱贫,房子盖了起来,一年全家收入增加到十几万元。”在息县八里岔乡张岗村脱贫户家中,当问到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推动脱贫工作的成效时,张久新高兴地说。

  多年来,息县全面实施“土地整治1+N”行动,将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发展高效农业等相结合,推动土地流转和农村耕地的“三权”分置,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2018年5月,息县对项店镇李楼等两个村1.57万亩耕地实施土地规模流转综合整治,将昔日的“面条田”整治成大块田,并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弱筋小麦。如今,这些田地已经成为贵州茅台的有机小麦标准示范基地,带动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河南日报记者李运海采访后说,通过土地整治,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变市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低效农业变身高效农业,加速推进了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农村、农民在土地整治中发生着巨变。

  据了解,2016年以来,息县自然资源部门利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入库备案新增土地8.5万亩,实现交易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1.18万亩,收益14.04亿元,交易A、B类复垦券5679.1亩,收益9.52亿,为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5月息县实现脱贫摘帽。未来,息县自然资源部门将用活用足土地政策,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