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棚户区改造工作,他就在警务室,逐一为残疾群众解决问题直到满意为止。为了帮助更多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他将国家奖励给自己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的3万元奖金,无私的捐助到慈善总会,并以个人名义设立了“金盾大爱基金”……作为一片辖区的“片警”,他被高龄老太称做“儿子”,在很多外乡人眼中,他是非故土里的“娘家人”。 他就是开封市公安局红洋楼派出所社区警务大队的刘振海。

  刘振海,男,汉族,46岁,中共党员,1990年12月入伍,2004年参加公安工作。曾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并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省优秀政法干警、全省军转先进个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人民警察等多项荣誉。

  他是社区民警中的化解矛盾高手

  扎根社区14年,刘振海早已和社区很多群众交成了朋友,把群众的事搁在心上,办事公平公道,群众自然信任他。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刘振海总是充分揉合情、理、法,拿捏有度,运用自如,总能把矛盾稳妥化解,成了社区民警中化解矛盾的高手。调解一起纠纷就能整理一摞材料。究竟办结多少信访案件,刘振海自己都数不清。

  材料厂东街的唐某和文某两家,因为宅基地纠纷,从2006年就开始闹矛盾,后来发展成互相砸玻璃、掏墙砖,甚至泼粪,“由宅基地纠纷衍生出几十件事,两家打‘110’不下200次,”刘振海现在回忆起来还颇为感叹。双方谁也不退让一步,社区民警调解多年未果。

  刘振海下了苦功夫。他先是找到双方所在的铁路部门,查档案、找材料,又咨询多位律师。弄清情况后,他和同事张波苦思冥想,设计了多套调解方案,并直接向公安部咨询求助。得到公安部的答复后,刘振海再去两家调解时,每次都架起摄像机,把调解过程全程录像。终于有一次达成协议后,刘振海协调城建部门带施工队到现场,准备免费为两家拉一道墙,“沙土、水泥都堆好了,两家又当场反悔。”

  期间,刘振海的父亲因食道癌住院,一天中午去医院送饭时正碰见唐某在打听刘振海父亲的病房。见唐某手里提着礼物,刘振海坚决不让他见,“唐静坐在地上死活不走,最后我也没让她见我父亲。”

  刘振海记不清调解了多少次,但他清楚地记得有录像的是48次,因为每次录像资料都建有文件夹,“快占满了两个电脑的硬盘。”整个调解期间,在刘振海主持下,拉围墙两次,打围墙地基两次,每次都精确到厘米。双方共达成六次协议,六次反悔,最终也没能达成一致。

  2010年底,文某终于被刘振海感动了,“不好意思让你再为俺两家的事儿作难了。”随后,全家搬走。没多久,唐某一家在别处买了新房,也搬走了。自此,两家都不再上访,此信访案件终于办结。

  他是辖区老人的警察儿子

  事情还要从2006年说起。那年夏天,全市“千名民警下基层”活动中,他走访群众时,有人向他反映,辖区槐树院后街51号新搬来一个租房的老太太,是个“怪人”,平时不和人沟通,有时一整天都不开门。于是,他开始有意识的主动接触老人。他每天下辖区时都要到老人家里,帮助干干家务,陪她聊聊天。两个月过去了,他的诚心打动了老人,她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原来,老人高某,那年已83岁,巩义人,早年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无儿无女。一辈子奔波在北京、新疆等地,靠给别人做针线活和保姆为生,晚年定居开封。由于无力再劳动,缺乏生活保障,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一日三餐都是面汤泡馍,连菜都很少吃。老人坎坷的身世和清贫的生活深深刺痛了他,他一把握住老人的手,真诚地说:“从今以后,他就是您的儿子,您的生活他来管。”

  经与民政部门协调,他为高“妈妈”办理了短期救济,初步改善了她的生活,又在当年年底为老人申请享受了低保待遇,使老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有了这位“母亲”,他的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每天下辖区都要到老人家里,扫地刷锅,买菜做饭,每个大年三十还都一定要把老人接到家里一块吃饺子。2007年年底,他所在的警务室被评为市级“警民一家亲”警务室。按规定,他每月可享受100元补助,但从第一个月起,他每次都把这100元交给“母亲”高某。2008年10月,他又专门为高“妈妈”买了一台25英寸的小彩电,添置了室外小天线,爬到房顶为老人进行安装调试。2018年春节前几天,他发现高“妈妈”突然间连续两天没有开过门,这下可把他吓傻了,无论他怎么用力拍门,屋里就是没有动静。情急之下,他找来撬棍撬开了房门,到屋发现高“妈妈”在床上躺着,仅仅是因为有点儿感冒没有起床,他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自从他认了这个娘,他们单位的同事也都成天往高某家跑。米、面、油、蛋、肉、菜,就没叫老人断过,高某冷静多年的屋子这下可热闹了,常常是说笑声一片。邻居都羡慕的打趣高某:“你这老太太哪来的福气?老了老了又有一屋子当警察的儿女。”每逢这时候,高某那个自豪劲儿就别提了,连腰板也比平常挺直了许多。他的举动同时又感染了一大批人,有朋友、有同事、有朋友的朋友,他们隔三差五就主动到老人家中送吃送喝。仅2018年春节这几天,高妈妈就陆陆续续收到“过节费”两、三千元,她逢人便说:“都是托俺这个警察儿子的福,过了一个又一个丰盛的年。”

  真情易真情,人心换人心。渐渐地,过去孤独自守的高老太太开始融入社会。颇识一些字的她专门订了一份《汴梁晚报》,每天召集老邻居们过来,读给大家听。

  他是外地群众眼中的热心人

  离刘振海纪念塔社区不远处便是开封市火车站,每天都会有大量旅客流入市区,因此,虽不是火车站的执勤民警,他也会经常收到外乡人的求助信息。

  2018年3月,家住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李忠某因觉得自己不及同学家的经济条件,产生了消极心理,向家人索要钱财却拒绝与家人见面,找到李忠某后,刘振海以自己年轻时如何判逆的亲身经历,对其倾心规劝,现身说法换得一家团圆。2017年5月,69岁甘肃老汉王建某在火车站附近走失,刘振海细心询问,借助群众平台、查找轨迹,不仅使他安全的返回了甘肃,而且还保证了其财物安全。

  “原来开封的警察这么负责任啊?我不知道我在外地也能遇到对老百姓好的警察”,一位外乡人由衷的说。

  “一双筷子”是群众送给他的礼物

  2013年5月,禹王台区开始进行棚户区改造。由于先期工作中确实忽略了残疾人群体,导致他们集体上访。区政府知道刘振海群众威信高,并且做好安置工作又涉及信访稳定,就专门给刘振海安排了“额外”任务:负责全区残疾人群体的房源安置工作。

  于是,刘振海的纪念塔社区警务室,又多了一批残疾人朋友。“那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从早到晚,既要忙社区警务,又要接待残疾人朋友,而且要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

  武某是刘振海最早安置好的。武某夫妇都有残疾,全家住房面积只有12.38平方米,儿子刚结婚,欠下7万元外债。武某想置换一套108平方米的安置房,却拿不出10多万元的差价款。细心的刘振海了解到,武某还有一套几十平方米的房子,但却不在目前的棚户区改造范围,如果能把这套房子提前纳入征收范围,那武某不用拿钱就可以住上108平方米的房子。刘振海把这一想法向领导做了汇报,领导当场拍板同意。刘振海打心里替武某高兴!武某自然也是乐开了花。

  武某要答谢刘振海,刘振海当然不愿意。一天下班途中,刘振海没想到武某将死活不收礼的他“堵进”胡同,硬塞给他一双筷子说:“你总得吃饭吧,你一吃饭就会记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