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娜
黄昌学抱着在板房内培育的灵芝
省民政厅:
最大程度再利用空置板房
在成都市民政局提供的一份今年12月20日统计的全市“5・12”地震灾区活动板房回收利用情况表中,记者看到,灾后都江堰共有9万多套活动板房,目前仍在作救灾使用的还有4.5万套左右。在空置板房中,拍卖了4万多套,调剂了5000多套用于拆迁安置、公益事业、农业产业发展,目前还有7000多套空置等待处理。
“灾区活动板房的处置是一个大课题,它是国有资产、救灾物资,每一个方面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省民政厅救灾处调研员说,在处置原则上,以尽量满足灾区自身需求,在本区域内循环利用为主;在非灾区调剂循环使用中,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处置工作由县(市、区)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理由自行处理。对空置板房的处置原则,就是最大程度进行再利用,而不是轻易作报废处理。
“5・12”地震后,为安置受灾群众,62.5万套活动板房搭建起来。随着受灾群众一批批搬进新房,越来越多的板房也空置出来。活动板房的处置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据省民政厅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省已有21.7万套板房调剂到公共设施、灾区产业发展等用途上。都江堰胥家镇28岁的创业者黄昌学就尝到了板房调剂带来的甜头。
拿板房做“大棚”研究生回村种蘑菇
在都江堰胥家镇金胜村,28岁的硕士毕业生黄昌学有两个称号:“黄总”、“黄村长”。在这里,他有一个2000多平米的蘑菇种植场,20多名乡亲都是他的员工。
2008年,黄昌学从四川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今年1月,他辞职回到家乡――都江堰胥家镇金胜村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回村的创业者,并且发展的是乡镇种植产业,黄昌学的蘑菇项目被都江堰团市委定为重点扶持项目。
黄昌学说,他租下2000多平米的土地,如果与其他蘑菇生产基地一样,用塑料大棚作为温室,花费总额为几万元,但以他的专业角度,塑料大棚对温度的调控能力没有板房强。今年7月,通过都江堰团市委,黄昌学向安置办提出板房申请。相关部门对他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后,他就得到了肯定答复,将100间空置板房调剂给他无偿使用。
利用空置板房节约40万元创业金
得到批准后,花了不到1个月时间,100间板房就从幸福家园安置区拆除,落户到黄昌学所租用的2000多平米土地上。从拆除到安装,每平方米花了30元钱。黄昌学算了一笔账,得到这批免费使用的板房,他可以节约40万元左右的创业投资。
前日,年轻的“黄总”带着省民政厅和省环保厅调研员参观了自己的“工厂”。在胥家镇金胜村一条2米多宽的路边,一排熟悉的房屋“扎”在路边。“现在只用了60多间的材料,剩下的30多间,等旁边这块地租下来后再盖。”黄昌学说。
如今已搭好的60多间板房里,大部分都装好架子。板房外站着10多位等待开工的中年妇女,她们是黄昌学的乡亲,也是他的员工。
“这只是一部分人,正式生产时有20多人,现在商定的工酬是每人每天40元-50元,等到以后效益好了,还会再高一点。”黄昌学说,他初期投资了30万元,用于板房的拆除安装、采购生产设备、生产资料等,如果效益好,预计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年产值200万元不成问题,每年利润在50万元-60万元。
(新民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