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是唐骏“母校” 学生什么都没有
突破监管门槛
西太平洋大学在中国落地的主要方式就是合作办学。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划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专科及非学历两个部分。对这两种合作办学,监管者其实设有一系列准入门槛,相应地,合作办学需要履行一系列的审批和备案等手续。
其中,前者办学项目及机构设立均由教育部审批;后者项目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机构设立由同级政府审批。
有关法规对于国外合作者的层次并未作具体规定。合作办学的“洋教育”中,国外三四流大学,甚至没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也纷纷涌入。
层层审批、备案的监管办法不可谓无效,但仍有“文凭作坊”以各种变通的方式落地。相对于真正的出国留学而言,其门槛和价格偏低,可轻松获得文凭,受到不少求学者青睐。甚至,由于其亦能提供一些教学服务,不少求学者并不认为是上当受骗。
例如,正规的国外学历教育进入中国要经过教育部审批。为了规避这一门槛,西太平洋大学选择以与海南大学举办博士学位“进修班”的方式合作。进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只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即可。
但取得开办资格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所发放的洋文凭获得教育部的认可。因为只有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中心(下称教育部认证中心)认证,才是被广泛承认的文凭。
按照上述两个文件规定,合作办学中方主办方须按要求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备案后,教育部认证中心方可受理该项目毕业生的认证申请。这意味着要让西太平洋大学文凭获得教育部认证资格,需要通过备案进入其数据库。
目前,本刊记者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有关网站上未能查询到西太平洋大学的名称。但至少,本刊记者从无锡江南大学获知,当时西太平洋大学与江南大学合作的MBA学员拿到的国外学位证都通过了认证。而前述北京DBA项目的一名学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班里大部分人博士学位获得了认证。至于西太平洋大学的文凭是如何通过教育部认证的,目前尚无从知晓。
在中国,遍地开花的中外合作项目充当了“文凭作坊”的载体。针对国内混乱的办学状况,教育部门从2006年起几乎中断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直到2009年12月底,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教育部外事工作会议决定,继续鼓励国内院校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并恢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市场的强大需求,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指出,要根治乱象,只能严格执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切切实实负起监管的责任。
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加拿大留学首席顾问马建明则认为,未来仅靠教育部门的监管,仍恐百密一疏。尤其是自2010年起,教育部规定在部分省份试点自费留学机构审批权下放,国内留学中介机构的数量将大幅增加。
他指出,由于教育部执法资源极其有限,从事留学服务的机构数量早已远远不止现有教育部认可的401家。例如,约千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很多大中院校开设的国际班、预科班等,大多为学生提供这样那样的入学申请或签证准备的留学服务。资质审批形式的约束力已大不如前。
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他在调研时发现,在一幢提供留学服务的大楼内,经过教育部审批的中介机构有7家,没有审批的则多达 20多家。
“现在正是暑期的留学季,人还没到楼下,已经被各种中介团团包围了。”他提醒广大留学人士一定要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