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死尤为关注,各种仪式也尤以生死为重。虽绵延几千年,但殡葬行业却一直没有“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为逝者送别。
近日,郑州市殡仪馆东区服务中心里来了5个花样青年,他们都是二十出头的“80后”,却毕业于殡仪这样一个“冷门”专业,成为我省首批上岗的专业殡葬师。
郑州来了5名专业大学生殡葬师
在郑州市殡仪馆东区服务中心告别悼念厅内,21岁的甘肃小伙子李万亮站在那里,而他的身后,躺着一名刚刚去世的老人。这名老人在车祸中死亡,遗体将被火化。
在此之前的告别仪式上,李万亮的任务就是当一名襄仪,代替司仪引导前来送别的亲朋,让逝者带着安详有尊严地告别人间。而停放遗体的大厅四角,还站着4名工作人员进行着护灵仪式。这些仪式都是过去殡仪馆不曾有过的。
在李万亮看来,他们的工作和别的服务岗位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是专门为逝者服务的。
“既然死亡是人们无法逃避的归宿,那么就得有人做好这份工作。”在殡仪馆东区服务中心,像李万亮这样的专业殡葬师一共有5名,3男2女。他们都刚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专业。
职业殡葬师,殡葬行业的人文需求
据了解,因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过去很少有人主动进入殡葬行业工作。殡葬行业就业人员大多师傅徒弟“传帮带”,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系统教育。
今后,“告别礼厅中间摆放遗体,房间的四角站着护灵人”的护灵仪式、模仿古代三跪九叩的家奠礼、给予有名望人祭祀的宫奠礼……这些规范的殡葬仪式程序将出现在我省,殡仪行业将更加专业。
而带来这些规范仪式的,正是这5名“80后”殡葬师。从殡葬策划到挽联写作,从遗体美容到陵园设计,他们将一些被人遗忘的殡葬习俗重新拾起,同时掌握了更多关于殡葬礼仪文化的细则。
“殡葬正在变成一门充满人文关怀、值得创新的行业。”郑州市殡仪馆副馆长刘凯说。
大学3年,全方位殡葬文化学习
昨日,记者见到了这5名殡葬师,他们均是1987年到1989年生人,身材高挑,一身职业装。
据了解,他们在学校经过3年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除了学习殡仪服务、殡葬文化、人体解剖等专业课之外,他们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防腐整容、书法、会计学等课程。在最后实习阶段,还要接触逝者的遗体。
家里遇到“白事”,市民往往会十分伤心、手忙脚乱。这些专业殡葬师能提供给丧属帮助和服务,丧属们伤心之余,不必再为繁琐的后事操心,这些专业的殡葬师可以为其代办仪式和各类证件,并协助家属办理火化事宜等。
除掌握必需的殡葬行业知识外,他们还需熟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殡葬习俗。另外,还需掌握洽谈技巧、陌生人接触技巧、相关礼仪以及辨别丧殡用品是否伪劣的方法。他们能给悲痛的人安慰,给逝者送去一个完美的告别……
挑选专业起初为了冷门好就业
若听说你在殡仪馆工作,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既然社会有这么多的偏见,这些年轻人为何要选择这个冷门专业?
“冷门好就业,我的想法是‘要么不读,要读就读个特殊的专业’。”23岁的张晶晶说。
“这个职业,社会还不太接受,算是特殊行业,但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做这行会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张晶晶说,自己也算偶然间与这个行业结缘。最初她想报徐州一所医学院学医,但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发现差了4分。因为父亲从事建筑行业,就想让她报个建筑方面的专业学习,“但我没听他的,自己翻着招生简章看,把重复的专业都画去,最后只剩下殡仪这个专业。感觉应该有前景,所以我就报名了。”
“我爸当时还吵我,说女孩学这个长大嫁不出去,以后后悔别怪他。但我觉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总得有人干这个啊。”张晶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