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体育明星挂名不上课“被上”大学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中的63人历史性地获得了51块金牌。奥运会结束以后,不少功成名就的奥运冠军成为了一些名牌大学的新生。秦凯、王峰等跳水运动员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新生,何雯娜、陆春龙到天津科技大学报道的新闻也上了各路媒体等等。奥运冠军相继步入象牙塔,看似个顺理成章的事情,给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这个群体,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充实自己无可厚非,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更多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是在“被上”大学。或者说,多数体育明星在大学里读书是挂名的,课堂里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因此,我们难以看到在学校注册的体育明星能坚持上课和顺利完成学业。
易剑东教授说,这种现象源于三个方面的功利思想。首先是招收体育明星的高校主要看中的是运动员的名声对于学校品牌的价值。个别媒体所发布的中国大学体育明星排行榜更是强化了部分高校的这种功利思想。其实这种动机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加强对于体育明星学业的关照,毕竟我们传统的封闭训练和管理体制下的体育明星文化知识有限,往往需要采取开小灶的方式才行。邓亚萍能走到今天,无疑与清华大学的特殊关照有密切关系;第二是体育明星的管理机构主要看中的是运动员获得高校文凭的意义。国内不少省市区的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或体育学院曾经是运动员解决文凭问题的主要机构,但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加快,不少运动员对非体育类专业的兴趣增强,认为拿一个经济或法律、新闻等学位有助于自己今后在体育经济、体育法、体育新闻等行业就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体操运动员莫慧兰和乒乓球运动员杨影就成功地在新闻行业找到了自己退役以后发挥才能的舞台。一个在凤凰卫视出镜采访,一个在CCTV解说国球;第三就是体育明星自身主要看中的是名牌大学对于扩大自身社会影响的作用。这种现象主要指那些选择名牌大学而非体育院校就读的体育明星。他们希望自己戴上某名牌大学的校徽能够给自己脸上贴金,甚至想借机摆脱“没文化”的形象。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吸引众多体育明星就读或许就与体育明星的这种心态有关。需要明确的是,其实体育明星和高校之间的这种联姻很像体育明星为企业品牌代言的合作。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奥运冠军非常少,奥运冠军多是获奖后到高校深造。由于体育明星的稀缺属性,大学往往破格招收,体育明星则敷衍了事,这使得他们的高学历更像是针对体育成绩的额外奖励,搞笑者并不少见。据《新京报》的调查,奥运冠军邹凯在接受采访时不知道自己读大几;跳水女皇郭晶晶自2002年就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始终没有拿到毕业证。奥运冠军王军霞透露,自己曾上过四年大学,在辽宁大学读了两年,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两年,但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现在的最高学历毕业证来自辽宁体校,这是所中专学校。
本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清退杨威、高凌等人并非个案。来自新京报的消息说,在此前的2006年,刘国正从上海交通大学退学让人一头雾水,其真正原因是因为刘国正同时“劈腿”又成为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这样的现象很普遍。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基础遍布全国各地,当这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的冠军获得者进入各地的训练基地以后,当地高校很愿意将冠军们录入高校,给自己的学校添光增彩的想法昭然若揭。这也就形成了某冠军今天是A校的学生,明天又被B校纳入其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