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曾一度被认为是一方净土的校园,人身伤害事件频频发生,而且性质日趋严重。这些暴力行为使众多学生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育人功能。此时,怎样应对校园暴力成为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才能唤起家庭、社会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疏导,才能有效增强学生抗挫及自我调适能力?如何进行教育研究,才能优化教师的育人技能与艺术?我们对此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一、成立安全教育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以教学班为单位成立48个安全教育共同体作为安全教育的基本单位(每个共同体包括班级的五十几名学生、班主任及两名教育经验丰富的导师,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也被纳入该共同体)。学校的各类安全工作沿“校长——校安全办公室——3个年级组——48个安全教育共同体”自上而下地实施,自下而上地反馈。
(一)教师、家长、学生沟通流畅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德育职责基本上由班主任单人负责,我校每个安全教育共同体有三位教师及家长参与,这种管理模式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提供了多向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家长所掌握的学生心理、行为动态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沟通。家校双方形成的教育合力有的、有序、有向地促进着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二)组建家长学校,统一认识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种问题家教,家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否。家长学校的每月例会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参与的平台。
(三)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法制教育
以安全教育共同体为基本单位的法制教育灵活多样。学校层面的如:在校宣传窗进行“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图片展;年级层面的如:初一年级组进行“远离暴力——走好青春的第一步”的征文活动;班级层面的如:初二(9)班邀请家长参与“网络犹如双刃剑”的主题班会。
二、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心理疏导
青少年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变化复杂,理性认识薄弱。因此,很有必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其自我调适能力。
(一)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每年的暑假期间,初一新生分班之后入学之前,每个安全教育共同体的三名老师就分头进行校访——走访学生原班主任、家访——走访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性格心理特点并将其记录到《兴华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备注其他特殊的状况,如是否属于单亲家庭?是否隔代抚养?监护人是无特殊的职业或经历?孩子成长过程有无异常等?如此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以帮助教师迅速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并顺利度过磨合期。
(二)心理健康疏导常态化
新生入学之后,教师们根据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逐步丰富心理健康档案内容,确定重点疏导对象,同时将心理疏导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开展“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等形式的师生交流,并及时记录心理教育内容、形式、效果、策略调整设想等。
(三)开放校园心理辅导室
各安全教育共同体及时将本班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副本上交校心理辅导室,学校在心理辅导活动的师资、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保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专业与规范。广大心理辅导老师本着理解与尊重、爱护与保密相结合的原则,营造了积极的心理交流氛围,为问题学生走出困惑与偏激创造了良好的心境。
三、借鉴教学研究的方式,展开教育研究
(一)诊断式案例研究突破教育难点
案例研究是目前公认的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我们借鉴了其研究原理与操作流程,作为我校安全教育难点突破的一大法宝。
(二)网络教研提高教育效度
校园暴力的应对是个非常敏感和棘手的问题,教师借助博客及时发表教育叙事,一方面可以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及参与,从而拓宽教育的方式与内涵。
关注校园暴力、提升教育的功能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思考与尝试有效地减少了校园暴力事件。但我们也看到,仍有一些瓶颈问题正制约着校园暴力的进一步遏制。如:校园安全立法问题,教师安全保护问题,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等等,我们呼吁这些问题也能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期望社会、家庭、学校能齐心协力,还孩子们一个安全、愉快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