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研“牛人”存在猫腻
就读大学本科期间,就有能力发表具有一定水准的学术论文,这本是学生具有科研潜质的表现。在高校,这类本科生本应被定义为“牛人”,在各大院系都属“凤毛麟角”。可眼下,高校里这样的“牛人”却越来越多了,知道内情的老师们非但高兴不起来,反而忧心忡忡。
执教于沪上一985高校工科院系的杨教授,上个月刚刚担任了本科生直研面试的“考官”。他所在的学院有200多名大四学生,按照规定,大学四年绩点综合排名在前20%的同学可以参加保研面试。结果,在约40名有资格参加面试的学生中,竟有六七名学生有发表论文的“纪录”,其中一名学生的文章还未刊登,但已经拿到了“用稿通知”。
“这不是咄咄怪事吗?就算我们的专业排名在全国领先,但还没有领先到能培养出这么多有科研能力的本科生。”在大学任教多年,杨教授说,虽然每届都多少有一些极具潜质的学生,但比例通常是1%左右,但现在的比例却突破了15%!他一眼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很多学生在科研上没有表现出过人的能力,他们的文章是买来的,或者是在硕士、博士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