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名师”有限,一个老师该如何保证那么多机构的课程呢?对此,一家考研培训机构的前台负责人告诉记者:“(某政治老师)是和我们签死合同的,他可能在别的机构也讲一天或者半天,但是肯定没有这里讲的全面,要先保证我们这边的教学。”
“连续两年修订统考大纲”等描述也成为一些考研培训机构对师资的宣传重点。
②但在各家机构的宣传资料里,记者发现,专业课的师资介绍中大部分都没有指明具体的授课老师,只笼统地写为刘教授、王老师之类。面对记者的疑问,上述前台负责人打电话询问许久之后,也没有给出老师的具体姓名。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出于对在职任教老师的保护,不便告诉学生老师的姓名,但是对老师的描述都是真实的,一定能保证师资。
在“保护”之下,很多“著名教师”的身份显得可疑。在一家著名考研培训机构心理学专业的师资中,列出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教授“丁老师”、“寇老师”。而记者在登录北师大心理学系的主页后发现,心理学系根本没有丁姓和寇姓的教授。
某考研机构的一位加盟商向记者透露,即便是远程的考研班,在加盟商和总部所签的合同中,也没有明确哪一门课具体由哪个老师来讲,只能根据总部提供的总的老师名单进行宣传,而真正拿到的培训课光盘,也不一定就是名师的,面对学生的质疑,加盟商也只能用“老师可能会有调整”来搪塞。
而“押中真题”、“保证高分”这些为吸引学生报名而开出的承诺,又究竟实现了多少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告诉记者:“我去年报的某机构的政治普通班。当时押题时,老师承诺说这道题肯定会考。但是,最后的状况实在是惨不忍睹,很多都没考到。这些承诺都是没有保证的。”
随着考研大军的不断扩大,考研机构的校园代理也应运而生。
③处于考研报班旺季的今年3月,考研培训机构万学海文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代理、大学生小李每天都忙着找考研学生的信息,他的理念是:不管同学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研,总会有班适合他。仅仅3月1日一天,小李就收了大概16万元的报名款。整个3月份,他挣到1万多元的提成。
万学海文北京分校某负责人讲起这事时十分兴奋,他告诉记者,做代理要有营销策略,“不光是报名时的宣传,办讲座也一样,不管主讲老师好不好,都要讲是最牛的老师,这样才能招揽到人来听。”
“考研班”亟待规范
对于考研培训市场,国家能否进行有效监管呢?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教育部门只负责考研培训机构的教学行为,工商部门只管理考研培训机构的市场行为。由于国家没有明文规定,考研辅导机构究竟由哪个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从而使得这一行业长期处于一种“三不管”状态,即教育部门不管、地方政府不管、工商部门不管。
近年来,教育部虽然一再对高校考研辅导班“叫停”,但社会上的考研辅导机构却大有高歌猛进之势。
据了解,教育部曾在2008年1月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辅导活动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对发布虚假招生简章(广告)骗取钱财或管理混乱,社会影响恶劣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要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并对培训机构进入校园张贴广告、考试大纲编写人员参与相关培训等行为明令禁止。
业内人士认为,实际上,不少考研培训机构对此“置若罔闻”,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也是抱着一种“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缺乏有效监管。
那么,日益庞大的考研市场究竟该如何规范?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考研培训行业首先应该做到行业内的自律。培训机构应该是教育机构,但现在却完全做成了商业机构,只是当作挣钱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学生本身。
对此,相关人士建议,要想规范考研培训班,需要在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上下功夫,由管理部门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认证,在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等方面作出硬性规范,这样才能优胜劣汰,规范发展。在有效的管理机制形成前,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取缔涉嫌虚假宣传的“黑”培训班。
就事说法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② 教育部2008年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辅导活动管理的通知》中规定:考试大纲编写人员、命题人员不得公开其参与命题、考试工作的身份,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有关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补习和辅导活动;
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辅导活动管理的通知》中规定:严禁社会培训机构进入校园以张贴简章、广告等各种方式进行考研辅导培训的招生宣传和组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