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孔子学院(简称亚大孔院)任职期间,我认识了有传奇色彩的美籍华人梁正锵先生。他有多重身份:亚大孔院的中国文化学员、亚大孔院的志愿者、中国文化推广的热心襄助者。

  作为上世纪 60 年代从香港到美国留学深造的华侨,梁正锵先生是位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事业成功之时,梁先生不忘回报社会,尤其热衷于推进华侨子弟的教育。人们对他称道最多的,是他对图桑市华人事业的慷慨资助。我有幸见识到的,则是梁先生的另一面——一位睿智豁达的古筝奇人。

  2012 年 9 月 30 日,在亚大孔院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化节闭幕式 “ 中秋音乐会 ” 上,梁正锵先生演奏的古筝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同时也使我激动不已。自此,基于对古筝艺术的共同爱好,我们开始了亦师亦友的交往。

  梁先生在接近花甲之年,于事业最辉煌之时选择抽身离开商界,重拾年轻时对中国经典音乐的激情,从此与古筝结下不解之缘。他几乎每天凌晨 4 点起床,读书弹琴,钻研与古筝艺术有关的一切,亦常常寻师访友。经过长达 7 年的学习与思考,梁先生不但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让人惊叹的是他在古筝义甲等方面的成功创新。

  第一次听他的琴声就感觉与众不同,他弹奏出来的音色清澈圆润,大大消除了本来很难避免的触弦的杂音。原来,梁先生使用的是他自己发明、改良的义甲,形状与材质都与当今普遍应用的古筝义甲大不相同。梁氏古筝义甲大大提升了他的演奏水平,甚至可能挑战和改变我们已经公认的弹奏理论。我曾提议他申请专利,被他带着颇有几分禅意的微笑婉拒。

  梁先生还尝试对古筝制造和工艺进行改良,便携古筝的设计也在他的脑海中酝酿着。琴码经常性的细微滑动导致古筝易走音、缺少精细调音工具等不少难题,在梁先生这里都得到了解决。

  几乎每天不少于 6 个小时的演奏练习,加上善于总结的智慧,梁先生的古筝演奏技巧快速提升。他在与亚利桑那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成功之后,又在中国多个城市巡回演出,成为外国交响乐团与古筝协奏中国作品的的佳话。他琴声中蕴含的丰厚中国传统文化功底,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那由心而生的音乐意境。

  我与梁先生因古筝结缘,两人谈论最多的,却是探寻中国音乐海外推广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梁先生已成为亚利桑那大学孔子学院的 “ 文化大使 ”,他推广中国文化的视野和足迹不只是在当地社区,早已延及美国其他州甚至美国之外。他的愿望是,所到之处,都能与当地孔子学院共享这些中国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