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选高校,也相当于“二次投胎”,千万不能有差池。毕竟,这不仅仅关乎自己是否有学可上,更有可能决定个人未来若干年的人生轨迹。
孩子正在奋笔疾书,而窗外的家长们,也应该认真想一想,如何帮孩子选取高校及专业才更显合理?
选高校,别只盯着“天南海北”
人数:高居全国第一,比第二多近30万人。95.2万人,河南的高考人数,占全国高考总人数的近1/10,比全国第二多的山东省,还多出近30万人。然而,位于河南省的“211工程”高校屈指可数,除了郑大、河大之外,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好大学也不多。
我们再看另外一组数据的比较:2010年北京高考人数:8.1万;位于北京市的“211工程”高校数量:23所。
新华社于上月中旬刊发的一篇报道称: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多年保持全国考生规模第一,然而由于河南省内高校数量少,省外高校在河南投放的招生指标有限,河南高考录取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难看出,河南学子对上名校的渴望往往更加强烈。因为寒窗十载,他们也许要比其他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从百万考生大军中脱颖而出,触及名校递出的橄榄枝。
建议:选高校须避免盲从、孤注一掷
“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高校,对于成长在中原大地的河南学子来说,往往更具诱惑。
有人说,在不同的地方读大学,个人成长的气质也会不同。比如,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北京读大学,可能使人更容易受益多元文化的熏陶,甚至政治视野及能力判断也会得到提升和加强。而在上海就学,可能经济意识更强烈些;在广州读书,也许会让人变得更加务实。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选择一个城市比选择一个大学更重要。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对学生的间接影响,要比大学本身的影响更深刻。同时,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留在了大学所在的城市就业、生活。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或许会改变考生一生的命运。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个人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外在环境的熏陶及影响,但性格及后天努力对于个人未来的成长、成才,其作用一定不可忽视。
所以,考生家长也不能光盯着“天南海北”的高校。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学校、心中的理想专业,才是考生报志愿的关键所在。
在院校志愿选择上,考生及家长可以把握这个原则:
恰如其分,既避免报高,又避免报低;结合志向,既避免盲从,又避免孤注一掷;参考分数,既看最低线又看平均分;相对位置,既看绝对成绩,又看相对位置;评价信誉,既看学校规模,又看学校诚信度;综合考虑,既看分数,又看招生规模,尤其是能否追加计划;不要盲目追热,要看专业职业长远发展前景;不要盲目追名,要看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不要冒险试探,要稳中求进,高中求优,占据特色。
考生们选专业,也应该有郭芙蓉一样的抱负,最好先把职业定下再说。
科学地填报志愿,考生和家长需做到这几个步骤:第一要对孩子个人的兴趣和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判断适合孩子兴趣和特长的职业目标。
当然,这个职业目标不需要特别具体,但需要确定大方向。根据职业目标,进一步了解职业实际工作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再根据职业选择专业,最后才是根据专业选择大学。
现在,很多家长的做法是先确定大学再确定专业。这是有很大误区的。对大多数人来讲,无论是读大学,还是未来考研、出国,最终都是为了就业。这需要从就业出发,先确定职业再确定专业,最后确定大学。
对个人来讲,了解自己无非是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个人兴趣,想做哪方面工作。这需要对职业有实际了解,比如,文职人员的工作内容,做保险与做金融有何区别,做研究性的工作要与什么打交道等,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才能有基本的判断。
第二个方面,是能力、特长。职业兴趣是想做什么,个人能力和特长是能做什么,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职业目标,再根据职业目标判断专业目标。
部分一般的学校,也有强专业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道理,老祖宗讲了上千年。不过,难题到了佟掌柜这儿,终于算是被破解:养一只会抓鱼的熊!
对于考生来说,选好学校还是选好专业,就像这鱼和熊掌,难以抉择。若想兼得,就要跟佟掌柜多学学咯:养一只会抓鱼的熊,学到一身好本领,到头来才会真正有出路。
报志愿时,有些考生和家长一味追求好学校,甚至宁愿上好学校的次专业,也不愿选择稍逊一筹学校里的王牌专业。
高考录取分数线,是针对学校整体而言的。好的学校录取分数线要高一些,受追捧的热门学校、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线也要高一些。
“好”的学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老牌名校。老牌名校的传统专业拥有较多的国家重点学科,许多专业都能培养博士、硕士,这都属于强专业。
二是部分考生、家长追求舆论追捧的热门学校。新的热门学校开办了不少新的热门专业,或是当下比较容易就业的专业,但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强专业。
“次”的学校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新校或老校新专业。二是老校,不一定是重点学校,也不一定是名牌学校,但其中一些专业有硕士点、博士点,甚至还有国家重点学科,具备一流教育的条件。
在明白了“好”学校与“次”学校的特点后,平行志愿的填报可能会变得比较简单。如果不是单一追求热门学校、热门专业,相对低分的考生也有可能进入“次”学校中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等的强专业学习,接受一流教育。
很多考生、家长追求舆论追捧的热门学校,包括老牌名校、热门专业,特别是新专业,并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甚至连博士点、硕士点都还没有取得。而在那些不受追捧的第一批学校和第二批学校中,由于学校及其所开办的专业历史悠久、办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这些专业早已进入国家级的强专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