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出炉的 《上海大学生求职路径调查》,赫然有这样的数据:42.4%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过违背诚信的行为。其中13.3%在面试时夸大自己的能力,还有11.1%曾在简历上作伪。
纵使不过半数,这些比例也不能算小;若将其放到所有毕业生求职者中推算,得出的数字足以让人心惊肉跳。我们大概都要惊呼:原来那么多求职者不同程度地说谎,原来最基本的诚与真已被撕开这样的缺口,要晓得,他们才刚要走出校园啊!
然而再玩味一番这份报告的其他数据,上面的怪象便又见怪不怪了。调查发现,37.1%的受访者求职过程中花费过千元;有11.6%更表示为求职可以 “不惜成本”;有65.6%和63.4%的受访者在“制作简历”和“拍摄证件照片”上投资不少,他们往往要做一套比杂志画册还漂亮的简历,或是拍一张让自己看起来光鲜数倍的求职“神奇照”;有人为面试还要“化妆美容美发”。最后,89.2%的受访者表示,“要想求职成功,必须好好包装自己”。
秘密原来在这里。“包装自己”成了绝大多数人心中求职成功的先决,这些不多不少的“说谎者”,图的不还是一个包装么?
但若我们就此对这群稚嫩的年轻人加以否定,未免有失公允。因为一个毕业生的求职,今天已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更是夹杂着家庭、学校、社交网络及社会舆论等多重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更是交织缠绕,构成社会心理与社会生态。
这样的现象今时今日已司空见惯:再不足为道之人或事,以精巧花哨的文字述之,甚至只冠一个“弹眼落睛”的标题,便能引得舆论趋之若鹜。即便只看求职一块,坊间相关读物指南汗牛充栋,诸如“××强最欣赏的面试技巧”、“求职简历全攻略”云云,一写便是数万言,一举手一投足都被设计得精妙绝伦。连纯净的校园也多见此状,其他种种更不必说,包装几乎成了在职场乃至社会打拼的大筹码。
而那些原初的真性情,在不少人身上,倒是日渐式微了。他们未必是主动放弃,而是发现,真性情似乎不是通达梦想的快车道,反而拖了“竞争力”的后腿。不难想象那些选择“并不喜爱该工作却谎称喜爱”的大学生,当他们在面试时说谎,或此前打定主意要说这谎时,内心该是如何的五味杂陈。可若要说点实诚话,眼前的工作便要泡汤,日后的前途也似乎渺茫;进一步说,在一群“浓妆艳抹”者的包围下,哪怕只是略施粉黛也多少感到尴尬——对很多人而言,这是最容易推演的逻辑。
于是便有了上面的这些数字,以及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情景。对这些年轻的“说谎者”指手画脚自然容易,但在人们评头论足以至叹息声声时,该感到脸红的,何止他们呢?(朱珉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