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发现,经济学家的身价涨了,出场费3年涨了10倍,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以出场费12万元居首。(详见今日B03版)
经济学家身价大涨,不是哪个经济学家个人有超常能耐,这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属于一种经济共生现象。市场经济讲的是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需要经济学家,也才有经济学家身价的上升。这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应该理性看待它。
比如,2006年、2007年,大牛市的出现,全民炒股,股民炒对了一夜就能暴富,炒错了一次就会栽跟头。当时,讲起经济来头头是道的经济学家,能不走红吗?去年以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增高,什么CPI,什么PPI,这对经济走势有什么影响,过去普通老百姓哪里知道这些,也不会去关注这些。经济学家是研究这个的,他们一开口,老百姓就清楚了,此时的经济学家不受到追捧,那才怪呢!
当然,在此背景下,泡沫就难免会出现。经济学家鱼龙混杂,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有之,片面追求自身利润的也大有人在。有的经济学家走上讲台不过1小时,又被别人簇拥着请走了。有的提前一两个月预约,才能请到他们。有的一年要赶100多场次,讲课质量难保证,也耽误本职工作。
但总的来说,经济学家身价倍增,应该说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与影视明星相比,他们的出场费不是太高了,而是还可以再涨一些。当然,社会也要进行干预,不能放任不管,以防一些经济学家的误导,民众对于经济学家也不要过于迷信和盲从,要有自己的分辨力和判断力,否则也会栽在经济学家的三寸不烂之舌上。张永琪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