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官网

  原标题:“内乡5+”走向全国  为民创新赢在担当——杨曙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杨曙光,男,汉族,196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会计师职称,现任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人民政府县长,曾获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突出贡献”奖,2017年受到中央综治委、中组部嘉奖。

  内乡地处伏牛上腹地,是国家秦巴片区特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万多户。

  杨曙光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创新设计的“内乡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对全县1604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全覆盖,在两年多时间内,使贫困户直接增收16909.8万元,实现“0—1”的增收突破,支撑全县脱贫攻坚旗开得胜、步步为营、走向深入,2019年5月被河南省政府宣布实现脱贫“摘帽”,并奠定起乡村振兴的产业、经济、人才等基础。

  该模式广受各地党委政府和群众欢迎,目前,不但创造出南阳市17个县市区“整市推进”的全国奇迹,而且已在河南、安徽、陕西、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13省(区)39个贫困县复制推广,直接帮扶贫困户12.5万个贫困户32万多人。覆盖面之广、带动贫困人口之多、参与金融机构之多,堪称全国扶贫之最。

  该模式还吸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内乡建设全国首个县域世界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项目,用国际语言体系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

  一、勇担责任“借蛋生鸡”,“内乡5+”横空出世

  任何创新都需要担当。面对脱贫攻坚第一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杨曙光没有瞻前顾后,积极寻找内乡深山特别贫困县的脱贫之路。他通过深入调研得知,全县有70%以上的贫困户是因缺劳力、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管理、缺市场(“六缺”)而致贫。他认为,要想让这些贫困户如期脱贫,必须“借蛋生鸡”,利用国家扶贫贷款,让贫困户融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尽快实现“0—1”的增收突破,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奠定扎实的经济孵化基础。

  杨曙光把眼睛一是盯在国家的扶贫政策上,二是盯在县内的一家上市公司企业上。内乡有家在全国农牧行业影响巨大的龙头企业牧原集团,杨曙光深知这家企业信用好、效益好、产业链完整、带动能力强、发展有潜力,常常为这家企业的责任担当而感动。于是,他就思考着该怎样让政府和企业有机融合,在共赢中共同担纲脱贫攻坚重任。

  2016年夏末,在与企业的再次探讨交流中,他提出了“内乡5+”扶贫模式,即“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

  该模式由政府主导,组织全县各乡镇村贫困户建立聚爱合作社,由国开行河南分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国家政策发放扶贫贷款,合作社整合流转土地、利用扶贫贷款,根据企业设计要求,统一建设高标准猪舍,企业租赁猪舍养猪,确保每一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的现金收入,并优先贫困劳力就业和参加各类公益岗位,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激发内生动力,使贫困户实现“0—1”的增收突破,进而再向“1—10”进发。

  杨曙光创新推出的“内乡5+”扶贫模式,使政府的有形之手遵循市场规律,实现了“五个方面”的有效链接,建立起“五方”利益共享机制:贫困户嵌入到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之中,大大减少了投资风险,实现了“抱团发展”,获得稳定增收;龙头企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抗风险能力,帮助贫困户抵御了风险,既推进了自身主业发展、又为贫困户创造了稳定收益;金融资源变成了资产,银行既不担心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来、又实现了责任担当,即使企业出现风险,有合作社的资产在,合作社还拥有资产处置权;政府部门在组织服务中获得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助推力量。

  二、“内乡5+”全县全覆盖,每户年稳定增收不低于6200元

  “内乡5+”养猪扶贫模式于2016年9月率先在内乡县实施,对全县16047个贫困户实施养猪扶贫全覆盖,确保每年每户稳定收入不低于3200元,按照每季度800元的标准,贫困户已累计收入现金10906.8万元。

  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产生效益、不但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而且通过企业就业和服务外包给合作社,让有劳力、甚至不完全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养猪产业链上获得较好的工资性收入(完全劳力每年可获得5万元的工资性收入,不完全劳力可获得2万元左右的公益性岗位工资性收入),显著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全县累计有11680个贫困村劳力实现稳定就业,并带动大批在外务工者返乡就业。

  在启动“内乡5+”养猪扶贫后,杨曙光又引导南阳金冠电气集团利用同样的办法,发挥其光伏产业优势,对全县贫困户实施光伏扶贫全覆盖,确保每年每户收入不低于3000元,目前,贫困户已累计收入6003万元。

  “内乡5+”带动的养猪扶贫和光伏扶贫,目前已使贫困户累计收入现金16909.8万元。

  内乡县湍东镇董堂村贫困户董景彦,腿部动过手术落下后遗症、不能干重活;母亲年迈,妻子残疾,女儿幼小,曾对生活失去信心。参加了“内乡5+”后,每年可获得稳定收入6200元。他还同时享受到了公益性劳动岗位,成为牧原集团内乡20分场的一名勤杂工,每月工资性收入3500元。

  如今的董景彦不但一心一意干工作,而且还主动帮扶一些贫困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眼下,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大学生,为国家做贡献”。

  内乡县余关镇黄楝村贫困户王廷会,妻子智障常年用药,女儿上小学,自己身体也有病,他参加了“内乡5+”,每年可获稳定收益6200元,而且通过合作社安排在附近在牧原17分场公益岗位上就业,每月获得工资性收入1800元。他还利用这些收入发展黑梨等鲜果生产,每年收入好几千元,加上土地流转获得的收入,“每年收入不低于30000元”。

  如今,已脱贫摘帽的王廷会,不但收拾了院落,而且新安装了空调、买了冰箱、席梦思床和柜子、高清电视等,还经常买来鸡鸭鱼肉改善生活。王廷会说自家“不可能再返贫了”,而且将“和大家一起奔小康”。

  “内乡5+”不仅带动了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使该县成为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而如期退出贫困县,而且带动县域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18、2019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名列全市、全省前列。

  三、“内乡5+”走向全国,13省(区)39个贫困县复制推广

  杨曙光创新推出的“内乡5+”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各地纷纷组团到内乡考察学习、复制推广。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扶贫等大批媒体持续给于关注报道。

  杨曙光致力让这一成果惠及更多的贫困地区。他和县内的牧原集团一起想尽千方百计,利用企业面向全国贫困地区布局建设养猪扶贫产业的优势。止2019年底,已在河南、安徽、内蒙古、黑龙江等13省(区)39个贫困县落地了该模式,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2.5万户、32万多贫困人口。

  国务院扶贫办先后三次深入内乡和牧原调研,中国社科院、新华社等也将“内乡5+”作为课题研究。他们认为,该模式通过政府主导,能使贫困户联结到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行业,形成优势资产,避免了贫困户养殖缺乏经验、技术和管理的弊端,实现了多方共赢,且持续周期比较长,是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有形之手遵循市场规则办事,效果是多方共赢的,也可以说是共享经济理念在扶贫领域中的运用。所以在理论上,凡是有优势企业存在的地方,这种模式就可复制。

  由104家中央企业出资组成的央企扶贫基金看好“内乡5+”,牵手牧原集团,已于2018年7月13日在京签署协议,联合投资24亿元面向全国22个贫困县开展生猪养殖产业扶贫。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对“内乡5+”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该模式提出了丰富和完善意见。

  “内乡5+”不但在中华大地引起共鸣,而且还吸引着国际组织的目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于2019年1月在内乡县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全国首个联合国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项目建设,用国际话语体系向世界讲述中国扶贫故事;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瑞沛森已应约与杨曙光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交流,表示将适时启动合作扶贫机制。

  四、“内乡5+”提档升级,贫困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

  杨曙光借鉴“内乡5+”资产收益机制,引导全县88个贫困村成立集体股权经济合作社,支持县财政向每个合作社注入20万元启动资金,各合作社由牧原集团担保向银行贷款80万元,然后将这100万元入股牧原集团旗下的牧原建筑公司,作为优先股,按年化10%收益分红,政府贴息及合作社还息后,每个村年收益8万元;县财政每年为各村安排20万元偿还贷款,分四年还清,最终每村资本金100万元、每年每村至少收益10万元,使“空壳化”的村集体经济实现了“0—1”的突破,培植村级产业发展,实现增收惠民,确保不再返贫。2019年春节前后,首批参与的村都收到了首年分红8万元。杨曙光正在探索更多做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向全县289个行政村推广。

  “内乡5+”还通过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培养了更多的村级经济管理人才,探索出了基层治理管理经验,带动村级党组织和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强大,更好地服务民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将发挥出新的不可估量的带动作用。

  “只要心中有百姓,就敢于创新,就不难创新。”“每个地方都不乏好的资源,敢于担当,认真研究、选择、整合、利用,就是创新,就能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就能成就百姓幸福的神圣梦想。”这就是杨曙光,一位特困县县长挥写脱贫攻坚时代华章的心灵诠释和时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