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令人忧心。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组主任委员郑毅教授介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儿童精神科门诊中占60%以上,目前约有3000万儿童受到不同程度心理行为障碍的困扰。“比如行为异常、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障碍’会发展为比较严重的精神类疾病,这会影响孩子成长,甚至发展为社会问题。”郑毅说。

  孩子病了多是因为家庭出了错

  “作为家庭的一员,当孩子出现‘症状’时,其实是家庭‘生病了’。因此,改善问题不能单从个体入手,而是要从调整整个家庭关系入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孟馥说道。

  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临床总监李维榕博士从2008年开始做“孩子心身健康家庭评估项目”。这项研究发现,父母直接谈论孩子的问题时,孩子的生理反应很平稳;父母彼此批评和攻击时,孩子的心跳、手汗和皮温三项生理指标明显起伏;父母表现出一追一逃时,孩子更易出现生理反应;即使父母在讨论中沉默,孩子依然有明显生理激活,由此可知:孩子对父母关系的关注超过了对自身的关注。

  别让孩子做“替罪羊”

  如何帮助家庭厘清长期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为卡在家庭三角关系里的孩子松绑、解套呢?

  孟馥主任建议,父母应问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对于有“问题孩子”的父母来说,首先,父母应该对自己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期待、要求、过往经历中伤痛等有一个了解,然后不断成长、学习。

  其次,要把关注点放在家庭的核心关系也就是夫妻关系上上。有些孩子会故意制造麻烦来转移处在不良关系中的父母注意力,所以,家庭里有了“问题孩子”,父母更应着重注意力在夫妻关系的改善上,当夫妻关系得到了很好地调节,孩子会感到安全,也会在无形中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爱。第三,父母要客观评价孩子。不要夸大孩子的问题来掩盖家庭夫妻之间的矛盾,应该让孩子从“替罪羊”变为调整家庭的资源。

  家长要注意及早鉴别孩子抑郁状况

  青少年患抑郁症,家长及早鉴别抑郁症状,并给予及时护理非常重要。梁医生介绍,判断孩子是不是有抑郁症状,最简单的就是看孩子是不是出现了与年龄、经历、受教育水平不相符的状态,常见的症状有:心情低落、爱哭、毫无理由地发脾气甚至摔身边的物品、自我评价低、头脑反应慢、失眠、厌学等。当突然出现这些与日常不符的消极状态时,家长就得注意,因为这即使不是抑郁症状,也可能影响孩子今后的性格。

  抑郁情绪持续超过两周就需要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显示,在10至19岁的青少年中,抑郁症是致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且,有研究表明,几乎半数的精神障碍人群,在14岁前首次出现症状。“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出现情绪问题,如焦虑、失眠、抑郁等,但这些不一定是病。精神疾病的确诊有一定标准,如抑郁情绪持续超过两周,并且严重影响学习、生活的,就需要及早进行治疗了。”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院长宁玉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