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谓的“老地标”,是指那些曾经在郑州市发展的各个时期,被人们约定俗成地作为城市区域坐标的建筑或市场等。而这些建筑或市场现在已经被拆除;或者虽然还存在,却已是拆旧建新;或者已被新的地标所取代,淹没在城市林立的建筑中。
郑州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大概从裕达国贸大厦的建成起,新的地标开始不断涌现,"老地标"或被拆除,或走向没落。所以,从时间上讲,郑州的"老地标"基本上应该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建筑。从功能上讲,基本是以百货楼、集贸市场、影剧院和文体设施等公共建筑为主。
百货楼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般一个城市最著名的建筑就是百货大楼,郑州也是如此。不像现在,说百货商场郑州人经常提起的是丹尼斯、大商新玛特等。
老郑州百货大楼1955年建成开业,虽然建筑面积只有1900平方米,但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巨无霸"了。1983年,郑州百货大楼先后兼并了南华新旅社、福华百货商店和无线电元件厂,并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工程,营业面积增至7500平方米,组建了日用商品、文体用品等12个商品经营部,成为郑州第一家门类齐全的购物中心。现在的郑州百货大楼,就是在老郑州百货大楼原址上重新建起的。
现在东大街和管城街交叉口附近,建起了漂亮的红旗广场。而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里是一座L形的黄色两层小楼,当时那座小楼的名字叫红旗大楼,是与老郑州百货大楼几乎齐名的百货商场。20世纪末,东西大街拓宽改造后,破旧的红旗大楼被拆除,2002年在其原址上建了红旗广场。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百货商场在郑州市金水路和花园路交叉口西南角建成开业,它就是当时著名的紫荆山百货大楼。1992年,面对那场竞争激烈的"商战",紫荆山百货大楼在大规模的改造扩建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最终陷入亏损,长期巨大的债务终于使紫荆山百货大楼在2006年正式宣布破产。如今的紫荆山百货大楼,已是在原址上重新扩建起来的。
影剧院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所以,那个时期城市里的影剧院,都是被人们所熟知的,理所当然地可以称为“地标”。
东方红影剧院建于1949年,地处郑州火车站地区正兴街37号,当时取名为中原影剧院。1952年改名为人民影剧院,1955年改名为百花影剧院,1969年改名为东方红影剧院。“东方红”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可是作为影剧院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名气。
位于河南医学院广场西北侧的建设影院,始建于1955年,最初为荆篱式简易影院,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长排连椅座位800余个。1965年影院进行全面建筑改造,将简易墙壁、顶棚更换为砖木结构,1986年进行抗震加固,1990年改造门面前厅。如今已为一家饭店,早已不再演电影。
坐落于郑州市文化路与金水路交会处新通桥立交桥旁的中州影剧院,建于1979年。2005年7月,省文化厅牵头筹资对中州影剧院进行主体升级改造。可是,近年来兴起的各家现代化影城,基本已经占领了郑州电影放映市场的主流。
坐落于北二七路与太康路交叉口西北角的河南人民剧院,可以说是郑州市最早,也是最有名的电影院。河南人民剧院建于1953年,舞台设施齐全,设有排练厅、化妆室、外宾首长休息室等。省人民剧院曾经是省会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志曾先后光临剧院,接见会议代表和观看文艺演出。2006年在郑州市旧城改造中河南人民剧院被夷为平地。
集贸市场
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是郑州市集贸市场的春天,郑州市先后建成三个集贸市场:中原路集贸市场、花园路集贸市场和老坟岗集贸市场。这三大集贸市场在当时来说,郑州人无人不知,可以说几乎每个郑州人都在里面买过东西。
中原路集贸市场1986年1月建成开业,市场贯通文化宫路、协作路和市场街三条街,南至中原路,北至建设路,西至桐柏南路,总长1370米,总建筑面积33290平方米,其中文化宫路封闭式工业品市场建筑面积28858平方米,系对称双层结构。整个集贸市场日上市摊位1000多个,顾客达5万余人次。
老坟岗早期为一个沙岗,前身只是一个游艺市场,仅有几户变戏法、卖大力丸的。1945年日本投降后,德化街的一些摊贩转移到此从事商业活动,从几家鞋店开始,陆续有一些出售布匹、针织、小百货、小五金、文具、土产杂品的进入,后来市场几经变迁。1985年,郑州市对老坟岗市场改建。改建后的老坟岗集贸市场范围扩大,东至民主路东口,西至铭功路,南至解放路,北至太康路,占地9560平方米。古色古香的建筑,极具民族传统风格,当时日成交约5万元,客流量达2万人次。
花园路集贸市场也是历史较久,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时就已形成一个小露水集。1957年、1961年曾两度开放,名为行政区(自由)市场。1963年前后,逐步发展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肉食禽蛋、水产蔬菜等多种副食品的农贸市场。1985年,花园路集贸市场改建。改建后的花园路集贸市场在现在的纬三路东段,东起花园路,西至经五路,全长350米,宽20米,占地面积8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13平方米。建筑面积共折合标准房间446间,两侧全部是两层建筑,楼上有外走廊与五座天桥相通。
如今,中原集贸市场已“退路进厅”,成为大商新玛特进驻郑州的第二家店;老坟岗集贸市场被重新规划成繁华商业中心,如今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施工;花园路已成为省行政中心形象街,沿街大型商场林立,商业氛围更加浓厚。
文体设施
老省博物馆位于金水路和人民路交会处,前身是冯玉祥于1927年倡导筹建的河南博物馆,馆址在开封市。1961年,博物馆从开封迁到郑州,新馆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大小陈列厅20个。后来,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现在只留下原来博物馆门前的毛主席雕像。
解放路是解放后郑州市政府修建的第一条混凝土路面,郑州市的第一家新华书店就诞生在这条路的东段,当时叫解放路新华书店,就位于现在的北京华联门前广场一带,是当时郑州人购买图书的主要书店。上世纪九十年代解放路书店在郑州市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位于健康路两侧的河南省老体育场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分是一个室内体育馆,西部分为一个室外运动场,曾多次承办过国内足球甲A联赛赛事。1985年在老省体育馆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并多次举办了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以及大型文化活动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旧城改造中,老体育馆东部分被拆除,进行了房地产开发。
老郑州嘴里经常会说出“建文”这个词,郑州移民听了总是一脸的茫然。"建文"原本是坐落在黄河路和经八路交叉口西南角的"河南省建筑工人文化宫"的简称,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特定的地理名词,代表着黄河路和文化路交会处的那一大片区域。“建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经常放映电影、组织篮球赛和乒乓球赛及各种棋类比赛,还经常举办露天舞会,非常热闹,成为当时广大群众(特别是建筑工人)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文”的电影院被私人承租,改做一座豪华的酒廊,灯光篮球场早已拆掉变成了二层楼的家居城,原来的建筑工人文化娱乐性质早已荡然无存,“河南省建筑工人文化宫”的名字现在也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