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二立 王笑荷
特约记者 张晓东 王 涛 文/图
他个头不高、低调内敛,但只要工作难题到了他那里,就能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他就是南阳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检修室郭跃东,一个在一线变电检修岗位工作了24年的老兵。
勤学好问“广积粮”
46岁的郭跃东,两鬓的白发十分显眼。“我正在编写变电设备一次检修方案,现在变电设备越来越多,如果方案安排得更合理,一线班组的同事们就会减轻很多负担。”他告诉记者。
“跃东做事总是首先替一线干活的员工考虑。”他的同事说。
郭跃东1992年退伍后被分配到变电检修岗位,2009年,他作为技术骨干,调整到现在的岗位。“我对专责的理解是一线员工的技术顾问,班组员工在工作现场中遇到问题,首先要反映到我这里来,如果我不解决,只是向上反映,那我就是个‘传声筒’而已。”郭跃东说。
不当“传声筒”,只当“终结者”。然而,“终结者”得有真本事,这个只有大专学历的退伍兵哪来的底气呢?答案是认真、专注和肯钻研。
和郭跃东有着近二十年共事经历的同事郭锐看来,郭跃东身上一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好问、好记。
好问就是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他执著求解,有时候问得老师傅都回答不上来,他就自己向厂家技术询问,正是这种执着求知的精神打动了师傅们,纷纷把自己的“绝活儿”传授给他。
好记就是现场工作中碰到问题、新设备,他会记录下来,认真梳理,寻找答案。“记录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到现在我的笔记都有十几本了,但每次翻翻总是有新的收获。”他说。
好问、好记的郭跃东很快成为青工中的佼佼者。在南阳供电公司举办的钳工比赛和全省变电检修专业竞赛中,他获得个人一、二等奖的佳绩。“南阳市技术能手”、“河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也接踵而来。
火眼金睛“电医生”
知识的积累和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让郭跃东能够发现不易察觉的问题。2012年9月11日,他在110千伏黄台岗变电站巡视设备时,发现10千伏电压互感器零序PT附近地面上有一些黑色胶状物,他意识到PT有严重缺陷,立即叫停了该装置的运行。果然,通过检查试验工作人员发现该PT内部绝缘损坏,为此,大家都称他有“火眼金睛”。
繁重的检修工作,让郭跃东和同事们已经习惯了加班,郭跃东始终有一个心愿——减轻大家的工作负担,这也成为他创新发明的动力。
在变压器检修中,潜油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件,但故障概率比较大,检修时拆装作业需要5至6人才能完成。为了提升工作效率,郭跃东和同事们结合千斤顶的工作原理,研制出一种潜油泵检修台架,只需两人即可轻松完成拆装及检修工作,有效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创新发明“智慧屋”
自2010年以来,郭跃东以平均每月申报两个专利的速度,先后申报专利120项,其中99项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有人评价他说,传统的检修工作成了郭跃东的“智慧屋”。
除了创新发明,长期一线工作的锤炼也让郭跃东对变电检修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变电设备迅速升级换代。要想在结构性缺员的大背景下适应新形势,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郭跃东说。
2009年6月,南阳110千伏建西变电站主变更换工程中,郭跃东大胆创新了工作方法,原来更换1台110千伏主变的时间从一周缩短为16个小时,刷新了国内主变更换记录,减少电量损失500万千瓦时。
去年10月,他又提出新的110千伏变电站检修方式,将原来分段检修转变为“整站整线”全停集中检修,大大缩短了检修时间,这一想法和国家电网公司最新提倡“七分准备,三分现场”检修工作理念不谋而合。
不当“传声筒”,只作“终结者”。在工作实践中,郭跃东先后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