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二立
特约记者 张晓东 王涛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进入“大暑”节气以来,南阳的最高温度达到37℃,随着高温天气持续,南阳电网用电负荷节节攀升。7月26日12时48分,全网最高用电负荷达381万千瓦,比去年最高用电负荷高出26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随着用电量的大增,配电抢修工作也进入一年之中最繁忙阶段。7月26日上午,记者走进南阳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应急抢修班白河站点,倾听这些与温度赛跑的电力抢修员工的故事。
全天候的“抢修队”
他们这个工种,说得专业点是配电运检,通俗点说就是个电工。在他们的工具箱中,有钳子、螺丝刀、电笔,都是普通家庭常用的简单工具。每班3个人,12个人负责白河以南大部分区域的配电抢修任务,4万多户居民家庭的用电安全。30余条配电线路,195千米长,变压器、开关、环网柜等设备875台。
白河站点负责的区域多数在城乡接合部,配网相对比较薄弱,加上这段时间气温较高,多的时候一天平均要处理100多起工单,一个小时平均要排除4~5个用电故障,下雨以及遭遇恶劣天气故障会更多。
“配电抢修人员一上班就处于待命状态,白天夜里连轴转,一接到指挥中心的工单,工作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白河站点抢修班长陈明告诉记者。
战酷暑的“真汉子”
入伏后,热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温度高,意味用电量也高。
抢修人员王健从7月25日8时30分接班,一直工作到26日14时,近30个小时。“我们和120、119差不多,有情况立马就走,吃饭也得放下。”王健笑着说。昨天,他和同事处理了100多处用电故障,为了节省吃饭时间,他们往往是把刚起锅的面条用凉水一冲,浇上西红柿炒鸡蛋和蒜汁,三下两下就扒进肚中。
7月26日最高气温达到37℃,地表温度接近50℃,在高温下作业,他们每人一天喝掉10来升水并不稀奇,工作服被汗水湿透又被烈日晒干,然后再湿透、再晒干……王健说:“高温下作业是家常便饭,每年夏季都是这样过,越是高温就越闲不住。”
送光明的“及时雨”
在整个南阳供电公司,提起配电抢修这份工作,让工作人员觉得干着“有意思”的,就是当看到电路被修好的那一刻和听到用户的一声“谢谢”。
当他们每次在变压器旁合上跌落保险,周边居民都通电之后,成就感油然而生。“特别是天热的时候,我们这边刚修好故障,那边用户就把茶水和西瓜拿到了跟前,还叫我们‘送光明的及时雨’,感觉很幸福。”陈明告诉记者,偶尔也会碰到比较急躁的用户,他们也会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大热天停电了确实挺急人的,但互相理解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看来,尽快把故障修好是最重要的。
抢修、抢险、接线、换线,奔波于大街小巷、千家万户。白河站点的抢修工作,只是南阳城区配电抢修的一个缩影。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6个配电运维抢修站点,所辖区域300平方公里,配电线路194条,长度1244千米,变压器、开关、环网柜等设备2439台。他们秉承“你用电 我用心”的理念,用更优质的服务,保障全市人民用上电、用好电。2
开栏的话
他们没有超能力,高温对于他们同样是一种非常严峻的考验,但他们说“我们必须坚守”,因为这是供电人的职责所在。今日起,本报开设“迎峰度夏保供电一线风采录”专栏,聚焦电力一线,倾听供电故事,展现电力系统干部职工勇战高温酷暑,优化服务、保电保民生的铿锵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