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党委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淅川县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做好抓基层、利长远、激活力的基础性工作,促使党建工作落到了实处、抓出了特色。党建经费保障机制、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建设等多项工作受到省、市肯定。在全市实施“强基工程”、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深化之际,本报刊发淅川党建的特色做法,以期对县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安排部署,进一步抓好党建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通讯员 李怀增 摄
本报记者 李小胄 通讯员 李建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基层党员干部是地基中的“钢筋”,并多次要求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近年来,淅川县坚持以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理念谋划组织工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实施强基工程,积极推进“四项机制”,走出一条以机制创新促进党建创新,以“双基”建设提升整体水平,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特色党建之路,为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淅川县委被南阳市委授予“创先争优先进县”称号。党建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建设、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等多项特色工作受到省、市组织部门充分肯定。
建立保障机制
破解党建瓶颈
●党建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全省首创、全市推广
“靠党建凝聚发展正能量,靠党建提升队伍精气神。”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深有感触地说。进入后移民时代,淅川县把党建工作作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工程和保障工程,摆上重要位置,并从破解制约党建工作的瓶颈入手倾力推进。
资金“短板”一度困扰着党建工作的蓬勃开展。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稳定的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市委有关领导要求淅川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2013年1月,县委书记马良泉带着县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反复强调,当务之急要解决基层没钱办事、没场所办事问题,切实为党建工作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在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淅川县委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机制的决定》,将基层党建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县委决定,每年按每名党员100元的标准,列出县级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乡镇(街道)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根据乡镇(街道)党(工)委所属基层党组织数量,按每个基层党组织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列入乡镇(街道)财政预算。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类型党组织由所在单位解决,必须保证党建工作正常开展,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投入为辅的稳定的农村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2013年、2014年每年都有800多万元作为党建专项经费纳入县乡财政。党建经费保障机制为省、市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2013年南阳市组织部长会议对该创新举措进行了推广,《河南组工通讯》作为经验进行交流推广。
举一子而活全局。党建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为党建工作夯实了基础,备足了底气,激活了党建工作“一池春水”。为确保党建经费有效地发挥保障作用,县委明确了使用范围,规定主要用于党员队伍培训、开展党建活动、人才引进、党建阵地建设、党建亮点打造等,严禁截留挪用。同时,强力实施了以素质提升工程、阵地升级工程、先锋旗帜工程、党建示范工程等十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创新工程。经费保障机制和十大工程催生了一批党建特色亮点工作,全县基层党建形成特色纷呈、竞相发展的态势,全面提升了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完善服务体系
打通“最后一公里”
●近百个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服务党员群众,凝聚党心民心。秉承这一理念,淅川县按照“政治引领、服务核心、项目推进”的思路,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打好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组合拳”,强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平台。2013年,淅川县委研究决定,县财政连续三年拿出专项资金,高标准打造一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切实解决活动无场所、服务无阵地问题。县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开展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采取三个一批,即高起点打造一批、原有提升一批、平地崛起一批和三年时间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的目标,并提出“一厅三室五中心”的要求,即打造成融便民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展览室、信访接待室、党务活动中心、文化信息中心、教育培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群众娱乐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两年来,淅川县财政投入专项经费达1000余万元,对项目村进行补贴。同时,整合职能部门力量,捆绑使用“一事一议”、文化书屋建设、标准化卫生室、体育健身器材配置等方面项目资金34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上集大坪、厚坡饶西等近百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该县还将乡镇、街道承担的劳动保障、民政事务、合作医疗等多项社会管理职能,纳入服务中心集中受理,通过轮值服务、党员佩戴党徽上岗服务、“一站式”服务等举措,整合提升服务功能。如今社会救助、低保办理、计生服务、新农合、新农保等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全部在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群众由衷地夸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将“最后一公里”的“断头路”变成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之家。
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选派50个工作组进驻倒排后进村,并整合包联共建包村单位力量,扎实开展集中整顿工作。实施头雁工程,尽可能把党性强、能力强、有发展眼光和服务意识强的人才,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没有合适人选的村,下派了第一书记,培训新配村班子600余人次。同时,对倒排后进村进行集体会诊,并按照党群单位包弱村、政法单位包乱村、经济农业单位包穷村的思路,分类制定了整改方案,落实了责任单位、整改目标和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间。经过集中整治,50个倒排后进村全部转化升级,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改善服务方式。坚持分类指导,把全县500个行政村(社区)按“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用情况划分成一类、二类、三类和倒排后进村,按照程序梯次推进,并高标准打造了60个示范村进行“样板”示范,典型引路,全面提高运用质量。同时,强化拓展运用,积极探索向村民小组、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领域拓展延伸的方法和途径。选取3个乡镇、200个试点组,探索通过“一提二审三通过”的程序进行决策。还结合县乡中心工作,拓展决策内容,在“保水质、迎通水”推进网箱养殖拆解工作中,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张榜公布网箱养殖数量,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了“和谐取缔”、“和谐拆除”。
强化党员管理
淬炼“优质钢筋”
●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成为党员队伍建设名片
坚持严把入口与疏通出口相结合,从严管理与强化培训相结合,淅川县积极探索党员队伍建设新路子,切实铸造地基中的“优质钢筋”,使党员队伍永葆生机与活力。
从严管理队伍。为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2012年,县委按照严格质量进、严肃政策出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暂行办法》,对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关爱帮扶、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进行了规范完善,界定了党员队伍建设各个环节中各级党组织和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和追究办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党员管理上,探索推行了以学习教育、自我评价、民主测评、调查核实、支部决议、党委研究、宣布决议等为主要内容的“七步工作法”。近几年,淅川每年都坚持通过民主评议方式,评出不合格党员,并及时进行处置,切实解决少数党员不在状态、不尽义务、不像党员问题。今年,又在总结多年经验和汲取中央、省、市精神的基础上,以县委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深化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不合格党员的表现特征,规范了程序和方法,提高了处置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近两年处置不合格党员52人,其中限期整改51人、劝其退党1人,教育了广大党员,纯洁了党员队伍。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得到省市组织部门充分肯定;省《河南工作》、市《领导参阅》长篇刊发了淅川的做法。淅川成为省定的两个疏通党员出口工作示范点之一。
强化教育培训。一是开展“三问”活动。坚持以移民精神武装、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围绕“移民精神”,深入开展“移民精神实质是什么、对照移民精神我们缺什么、弘扬移民精神我们做什么”的“三问”活动,并通过观看移民题材纪录片,聆听移民精神报告会等,对照移民精神找差距、明方向、抓落实、转作风。二是加强典型选树。扎实开展了“两发现、两发挥”活动,培养选树了一心为民、在工作岗位上以身殉职的上集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来华,舍小家为大家,扎根山乡,造福淅川的桑蚕养殖专家、省劳动模范陆锡芳等一批在后移民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提升党员思想境界,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根据市委领导批示,组织开展了学习李来华活动,组织县乡镇党员干部到大坪村参观学习,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是提升村干部素质。发挥党员活动日、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县乡党校“四位一体”平台作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学政策、学法规、学技术,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引领能力。免费办培训班36期,培训基层村干部3500余人次。
弘扬移民精神
构筑“党性熔炉”
●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初见成效彰显魅力
“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的体验式教学,直观性强,让人耳目一新,产生强烈震撼,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在10月份南阳市县处级干部研修班培训后,学员们纷纷留言。
“忠诚担当大爱报国”是南阳、淅川移民干部在移民迁安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伟大实践中的生动写照。如何使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发扬光大,传承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夏杰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纳入“三学院三基地”总体规划。市委书记穆为民批示,要尽快筹建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使其成为宣传、弘扬南水北调精神的主阵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原永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韫对筹建工作极为关注,多次深入淅川对基地建设给予指导。淅川县委高度重视,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争创一流的勇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并紧锣密鼓地启动了筹建工作。
为打响品牌,把其建设成为立足南阳、面向河南乃至中线工程受水区、辐射全国的特色党性教育基地,淅川县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多次邀请南阳理工学院、市委党校、市社科联、市移民局专家学者召开研讨、论证会,对弘扬移民精神、基地选址、培训对象、功能定位、教学设施、现场教学点等逐一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同时到大别山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等地取经探路。
创造性开展筹建工作。按照“边建设边培训”的理念,淅川县抽调精兵强将,加大了教学研发、课程编排以及教学点打造工作。挖掘整合县内外相关的移民、人文、生态、水文化等教学资源,打造南水北调工程纪念馆、渠首枢纽工程等15个现场教学点,编排《丹江夜雨》、《移民颂》等歌舞剧,开发南水北调移民干部、移民群众、移民后代访谈互动课程等,形成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报告会、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音像教学等于一体的特色教学体系,多层次、全方位演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史、移民迁安史、移民奋斗史,让南水北调精神得到生动展现。目前,共承办南阳市县处级干部研修班、南阳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市教育培训管理专题研修班等7期14个班次的培训,培训学员700多人次,成为传播移民精神阵地和锤炼党员党性观念熔炉。
创新非公党建
配置“红色引擎”
●“1+2+N”模式催生“淅川经验”
淅川县坚持有形覆盖、有效覆盖与深度覆盖相结合,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力度,形成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双赢”的喜人局面。南阳金戈利集团在全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进行了经验交流,其特色做法被赞誉为“淅川经验”。
完善管理格局。淅川县完善领导机制,调整充实了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构建起相互配合、职责明确、保障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促进相关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能和力量整合。建立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制度,专题研究确定非公党建工作重大事项。
创新组建模式。根据淅川产业集聚区“一区两园”的特点,对集聚区内非公企业采取“1+2+N”模式组建党组织,1就是成立了产业集聚区党工委,2就是成立了城区工业园党委、香九厚工业园党委,N就是通过独建、联建、挂靠等模式组建党组织,形成“一体两翼”的园区党建格局,有效地发挥出凝聚力量、引领发展的功能。对集聚区以外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由县委或工信局党委组建、管理党组织;对规模以下非公企业由所在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组建、管理党组织。目前,全县212家非公企业党组织做到应建尽建,实现全覆盖。
强化头雁引领。从退休党务干部、党员复员转业军人中挑选5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36家企业选优配强了企业党组织书记,通过建立专项述职考评,构建起履职有目标、任务有督查、成效有考评、责任有落实的促进机制。同时,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现任优秀党员干部中选派56名同志担任党建指导员,加强党建工作指导。
创新活动载体。坚持围绕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内部管理、节能降耗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党建活动,提升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广泛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向企业献策、为党旗增辉”等活动,使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了企业内在动力。
实施回创战略
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新政引发“金凤归巢”、全民创业热潮
淅川县把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作为实现县域经济二次飞跃的强大助推和头号工程,采取得力措施蓬勃兴起人才回归全民创业热潮,佳莲集团、海亮集团、北京国电公司等大个企业纷至沓来,竞相投资,初步形成了人才回归、资金回流、技术回乡、企业回迁、群凤归巢的喜人局面。两年来,创办千万元回归企业57家、超亿元企业29家,吸引回归资金325亿元,就地转移劳动力9800余人,实现年产值27.4亿元。
人才新政助回归。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淅川县在广泛吸收借鉴省内外人才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了《淅川县人才回归(引进)暂行规定》,对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国家211工程高校省本一批等6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开通事业单位回归“绿色通道”。设立100个人才专项事业编制,虚席以待,专门用于周转解决高层次人才回归(引进)的编制短缺问题,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服务、激励机制,栽植梧桐树,吸引凤凰归。同时,强化智力支撑。县委发挥红娘作用,牵线搭桥,支持回乡创业人员、回归企业与库内专家建立科研合作机制。2013年组织开展了“百名专家助力淅川”智力引进活动,达成合作协议42项,17名专家与7家工业企业建立41项合作关系,17名专家与11家生态农业公司建立32项合作关系。
内引外联促回归。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淅川县率先在《南阳日报》推出通版《缘有梧桐树翩然凤归来》,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淅川回乡创业的典型代表,对回归人才返乡创业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打好乡情牌,唱好回归戏。每年县委、政府都要召开回乡创业人才座谈会、在外人才乡情联谊会。三是强化联络强势推介。印发淅川优势产业小册子和介绍淅川幽美山水、厚重文化的大型画册35套,通过回归人才向其亲戚、同学、朋友宣传推介淅川。
创优环境护回归。制定实施了《淅川县扶持生态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回归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实行税收先征后奖;对回归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扶持;对回淅川发展茶业、竹子、软籽石榴等生态产业的给予生态设施配套、贴息贷款等扶持。在融资支持方面,出台了金融机构存贷挂钩等政策,鼓励县内金融机构支持回归企业发展,每年为回归企业融资20亿元,对于每个上市企业,县财政还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在土地政策上,县委、政府出台了工业用地八条规定,足额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回归项目建设。
践行群众路线
重树“作风标尺”
●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树起为民务实清廉重干形象
叫停懒散拖庸,倡树为政新风。淅川县各级党员干部以赶考的使命感、以补钙的紧迫感,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和利民之举,重树为民务实清廉重干形象。
改进作风提效能。强化效能问责,推进机关单位、窗口单位首问责任,限时告知,一次性告知等制度落实。针对八项规定落实问题,组织明察暗访50多次,电视通报4期,对17个单位、31名工作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8项,取消比例达40%。同时,推进“三亮三评”工作,实现全县机关单位、党组织全覆盖。该县坚持大员上前,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10个督导小组,全程跟进,形成落实任务、落实环节的常态压力, 制定完善的督查监督和综合考评常态化制度,实现督查督导工作常态化。并采取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和通报批评、媒体曝光、从严追究责任相结合的办法,强力推进全面铺开,迅速掀起“三亮三评”热潮。
“双百会战”见精神。淅川县把保水质迎通水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练兵场,把移民精神转化为“双百会战”的生动实践。在市确定的146项任务基础上,自我加压,又确定80多项任务,并逐个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从自身做起,各级领导干部推行一线工作法,吃住在一线,一线指挥、一线作战,一线解决问题,坚持“五加二、白加黑”,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现场办公,高标准、快节奏推进任务落实。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问情、问需、问计,扑下身子克难、攻坚、解困。为推动渠首绿化工程,县委书记马良泉、县长赵鹏多次深入渠首调研,把县委常委会开到渠首建设工地上,现场解决影响2.5万亩造林工程施工的土地流转、项目资金和其他遗留问题。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市确定的“一点、一线、一环”区域64项重点工作正按景观化、精品化标准全面提升。
关注民生融深情。针对群众呼声最强烈的民生问题,淅川县向“庸懒散拖”现象“亮剑”,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取信于民,惠泽于民。10件实事扎实有序推进,体育公园公厕建成投入使用,鹳河改造工程如火如荼进行,县医院迁建快步推进,西城区中小学主体工程大头落地,对非法买卖土地和违法建设开展集中整治,企业污染彻底整治,城区排水排污口整治全面开展……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南水北调渠首正谱写生态淅川、宜居淅川、美丽淅川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