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产经>正文

西峡一位农民历时20余年 采写西峡口抗战“史诗”

A-A+2017年5月24日14:54新浪河南·南阳评论

  5月的西峡县重阳镇马鞍桥,山林青翠茂盛,梯田夏收在望,道路蜿蜒繁忙,村庄祥和安静。

  46岁的华中强和《大公报》一行年轻记者,登上西峡口抗战遗址地马鞍桥,与记者们讲起7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场关乎民族生死荣辱的家国往事。

  温煦又清凉的山风从远处刮来,就像一双沧桑又温柔的岁月之手,抚摸着这片当年血流成河如今生机盎然的土地。

  生于80后90后的年轻记者们,在与华中强的对话采访中,一步步走进这个中国抗战中唯一举行战地受降仪式、落下标志抗战胜利结束的最后一枪的特别所在,也一点点走近用17年时光还原西峡口抗战的农民作家华中强。

  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缘何如此关注南阳西峡山区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跟随今天的晚报讲述,听一听执拗农民华中强的家国情怀与书写故事。

  有责任让后人知道, 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

  5月初,《大公报》3名记者受香港总部特批来到西峡县重阳镇专访华中强。这已不是华中强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过去的3年间,因为一段抗战历史的还原和一本填补空白的纪实文学,华中强曾多次接受不同级别媒体的采访。

  “有些人一生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我一个农民,一生做好一件事就行了。”搓着关节粗大的双手,华中强说,“我这一生,只愿为西峡口抗战书写!”

  如果不是爱好写作,重阳镇寺沟村农民华中强,和其他所有的乡村父老并无不同:一生都为孩子、土地忙活。如果不是老兵的后代,华中强或许也不会对西峡口抗战的历史这般痴迷:历时10多年,只为写一书。

  华中强所在的重阳镇寺沟村,与西峡口抗战的标志地马鞍桥,仅有一岭之隔。村子里的老辈人大都经历过70多年前那场刻骨铭心的抗日战争。华中强的大伯父华德生1944年豫中会战时,曾被抓了壮丁到开封抗日,至今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抗战胜利后至今的每年春节、清明节,父亲都对华中强哥俩说:“你大伯父肯定捐躯抗日战场了,找个地给他修个坟,逢年过节烧几张纸吧!你大伯父为抗战出过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你们也是老兵的后代。”

  “打我记事起,父亲就给我讲大伯父和一些抗战故事,村里的老人们大都能说上一段西峡口打老日的佳话,每每,我都听得津津有味。”华中强回忆说,在听打鬼子的故事中长大,他特别崇拜那些在战火硝烟中出生入死的抗日英雄,也渴望读到有关西峡口抗日战役的书,可找来找去,连一本都没有找到。初中时,他无意间看到西峡县政协文史委编的一本《文史资料》,里面有一篇很短的文章说了西峡口抗战,还说西峡口抗战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

  “乖乖,原来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是在我们家门口打的!我自豪的同时也十分困惑,关于抗战,人们写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有一本是写西峡口抗战的!”他双手拍着膝盖,遗憾地说。从那时起,他就想着长大后一定要写本书为西峡口抗战正名。因为,作为老兵后人和惨烈战场上成长起来的青年,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

  儿女们的作业本,就是他写书的稿纸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梦。有的人的梦一直是梦,华中强的梦却最终变成了现实,哪怕他始终没有走出这片山地。

  高考失利后,19岁的华中强成了一位农民。因爱好写作,他被重阳乡政府(现改镇)聘为广播站编辑,写广播稿,天天骑自行车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走村串户搜集新闻线索的同时,也寻访当年参加过西峡口抗战的老兵、民团士兵和知情者。

  由于时代久远,好多人都已作古,活着的也由于年事已高,记忆含混不清,有时为了弄清一个事实,他要往返无数次地采访、求证、甄别。他犹记得,2002年冬天,为采访“抗日英雄”王本生的后人,他骑自行车、踏雪80多里山路到双龙镇十亩地的天地岭,脚都磨出了血泡。2004年夏天,他到丁河镇的蒲塘、鹰爪山踏访抗战遗迹,自行车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自己也险些丧命。

  以农民的身份在乡里当广播站编辑的10年里,他采访了100多位亲历、亲受西峡口抗战的老兵和老人,整理了一麻袋50多本30万字的抗战资料,并研读了大量历史文献。

  结婚生子后,为生计为养家,他不得不回家继续种地,并做些小生意补贴家用。生活艰难,现实粗粝,但梦想未丢。为西峡口抗战写本书、还原这段重要的抗日历史,一直萦绕在华中强的心头。

  白天干活,写作都是在晚上9点以后进行。没有稿纸,没有电脑,他用儿女们用过的作业本的背面,把自己寻访搜集而来的史料,一笔一画地用纪实手法写下来。历史讲究客观与严谨,遇到吃不透的地方,他就去找人“补课”。

  他用卖玉米、花生的钱做盘缠,去过陕西的清油河,上过郑州,来过南阳,走过人迹罕至、刺草层生的三尖山、霸王寨等抗战实地,到过图书馆、档案馆、废品收购站找资料,还托朋友把台湾翻译的《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一书的有关章节复印寄过来……

  像麦子那样,谦逊又饱满地活着

  “一个人最不能忘记的一是家仇国恨,二是骨肉亲情!”这是采访中华中强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从2000年到2014年4月,整整14年,一部20多万字的《侵华日军的滑铁卢 西峡口抗战纪实》书稿终于出炉。

  华中强不顾自己捉襟见肘的家底,一咬牙,拎着书稿到离家最近的、刚刚挂牌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南阳分社,让专家审阅出版,为圆他多年的一个梦,也为抗战胜利70周年献上一份礼。

  长期研究南阳地方历史的著名地方史研究专家、一级作家秦俊为华中强的精神和奉献感动,欣然为他的书作序,称其“是第一部全面向世人介绍西峡口抗战的文学作品,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称赞这是“一位农民笔下的抗战史诗”。

  河南省中原出版集团知名的出版专家封延阳、中州古籍出版社的社长助理刘春龙在最后审读他的书稿时说:“抗日战争中,中原河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是‘寇灾’的重灾区,而之前我们省几乎没有出过一本这方面的书,《侵华日军的滑铁卢 西峡口抗战纪实》实在是难能可贵!”

  2014年8月,《侵华日军的滑铁卢 西峡口抗战纪实》如期出版发行,备受好评。华中强没有陶醉在赞美里,虚心地请教有关专家和老师,认真修改完善。2015年8月,增加两万多字、20多幅图片的《侵华日军的滑铁卢 西峡口抗战纪实》再版发行。得知此事,刘春龙老师从郑州打来电话,鼓励他:“中强真强!”

  “二稿我比较满意。写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觉得满意,才会打动别人。”华中强说,西峡口抗战的意义的确非凡,它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五个“之最”:从时间节点上看,它是抗日战争最后结束的一次战役;从史实上说,它是十四年抗战中唯一举行战地受降仪式的一役;西峡口抗战鏖战近五个月,是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据《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一书记述:西峡口抗战也是日本侵华史上自认败得最惨、最为狼狈的一次战役;西峡口抗战亦是抗战中军民融合、陆空配合最为默契、合拍的成功战例。

  《解放军报》、《河南日报》、光明日报旗下的《新天地》杂志、《华西都市报》等颇具影响力的报刊,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中国军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等百余家网站,都报道了华中强的故事。西峡县教体局还将《侵华日军的滑铁卢 西峡口抗战纪实》一书配发全县268所中小学校,作为课外读物。今年的5月4日,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矛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老师到西峡开会,特与华中强见面叙谈,称赞他书本写得好,家国情怀难得。

  “田里的麦子,成长麦苗,抽出麦穗,收获麦种,再扎根土地。”行走在山间梯田中,望着即将成熟的麦田,华中强若有所思地说,他这一生,只愿像一粒麦子一样,扎根这片土地,捧出所有真诚。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