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教育>正文

解析西峡教育崛起的“成长基因”

A-A+2014年9月4日08:22南阳日报评论

充满活力的校园充满活力的校园
2014年考入清华北大的优秀学生2014年考入清华北大的优秀学生
“三疑三探”模式引领教学改革“三疑三探”模式引领教学改革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西峡县教育创新、改革与发展走笔

  ■编者按

  如何构筑中原经济区战略的人才支撑,教育是关键。近年来,西峡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同时,牢固树立教育优先超前发展理念,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创优教育环境,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软实力”,多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先进位次,为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走出了一条“深山小县办大教育”的成功之路,被各级领导、专家称为“西峡教育现象”。近日,记者走访西峡,探寻“西峡教育现象”的奥秘。

  高考本科上线率实现“12连增”,8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南阳职业学院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迎来招生“开门红”;县财政斥资500万元重奖教育功臣……金秋时节,一个又一个聚焦西峡教育的喜事、盛事沸腾了古老的山城。

  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一道道夺目的光环,让西峡教育异彩纷呈。

  五年来连续荣获全市教育综合评估先进县称号,接连受到市政府记功;五年来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21名优秀学生;五年来多次斩获省市新课程改革竞赛桂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入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年一个台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从当年的全市“后进”到现在的全市“领头雁”,西峡创造了南阳教育史上的传奇。

  一个地处伏牛深山的小县,既没有任何地域和经济优势,也没有人才和信息优势,为何能够在短短几年内走出低谷,成为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带着探寻奇迹的惊喜,让我们走进西峡,走进这个神秘的“恐龙之乡”,逐一破解构造奇迹的“西峡教育现象”。

  “我们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党的事业中去定位,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把握,放在民生工程中去谋划,放在执政一方的职责中去落实,在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同时,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致力于打造‘教育强县’。”西峡县委书记李德成如是说。

  科学决策

  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

  拔地而起的教学楼,绿意盎然的校园,配有先进设备的实验室,全新的课桌凳,崭新的电脑……来到地处老界岭脚下的太平镇小学,很难将眼前的景象和一个山区学校联系起来。

  漫步西峡城乡,环境最好的是学校,房舍最漂亮的是学校,设施最完备的也是学校。“现在,我们彻底告别了危房,实验室、微机室、音美室一应俱全,电子白板代替了老式黑板,多媒体数字互动教学平台增加了课堂容量。我们的教学条件与城里的学校没什么区别。”丁河镇中心学校校长谢义超自豪地说。

  在西峡这个人口只有45万、财政并不宽裕的深山小县,“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基工程,政府对教育怎么支持都不过分”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共识。该县已连续五年把教育纳入全县“七件大事”,连续五年把农村中小学校提质改造列入“十大民生工程”,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已成为不成文的惯例,五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西峡县城区学校发展规划》等20多个政府文件,描绘出“教育强县”扬帆启航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惠及全县人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落实在西峡决策者们的实际行动上。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两个比例”、“三个增长”, 2008年西峡县财政经常性收入42776万元,2012年为76886万元,增幅为80%;而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从2008年的25038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57837万元,增幅高达131%。通过这组数字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到西峡县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西峡县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用于奖励教育功臣的资金都在500万元以上。仅2013年以来,该县新征土地130亩,新建校舍65350平方米,改扩建校舍19890平方米,完成投资6549万元,标准化学校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教学设备设施不断改善,基本实现了全县网络“校校通”,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100%。

  早在5年前,该县就提出了“农村抓规范,城区抓扩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启动了“教育均衡发展攻坚计划”,相继实施了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升级改造等“十大工程”。为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压力,累计投资1.6亿元实施了西峡一高扩建、二高学生公寓建设、城区四小二期建设、县直幼儿园分园建设和城区二中、城区三小、莲花小学扩容等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工程,城区入学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代理妈妈”助力贫困学生“代理妈妈”助力贫困学生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
 企业资助高考学子 企业资助高考学子
大山深处的美丽校园大山深处的美丽校园

  理念创新

  让教育成为龙乡腾飞的“引擎”

  “没想到在大山深处,还有这样设施一流的现代化职业学校!”9月1日,是南阳职业学院秋期开学报到的日子,来自青海省民和县的2014级藏族新生加羊措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一来到这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地方,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我们对南阳及周边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做过调查‘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仅南阳对先进制造、化工、制药、IT、旅游、光电、新型材料、营销、建筑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规模超过25万人,而全市现有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量每年仅为5000人左右,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南阳科创集团董事长樊琳道出了办学的初衷,这所总投资7.62亿元、占地1157亩的职业院校按照本科院校的标准规划建设,今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并实现整体搬迁,力争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实现在校生规模超万人的目标,把学院建设成有特色、有优势、有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本科院校。

  近年来,西峡县工业经济发展迅猛,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如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本土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西峡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大胆提出了创办职业教育学院的设想。

  2010年11月,西峡县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省政府“职业教育强县”评估验收。2011年1月17日,由河南大学原校长王文金教授率领的省高校评估考核组深入西峡县考察南阳职业学院筹建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

  西峡人历来就有一种敢为人先、创新创成的勇气。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具有远见卓识的西峡决策者们将职业成人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先后整合、撤并了34所初中、24所小学,建立了乡镇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提供空间;整合五里桥职高、丁河林高、回车农专、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以县职专为依托的西峡县职教中心;整合四所民办职业学校,成立了西峡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优化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教育也是生产力。该县职业学校先后与龙成、西排、西保、西泵、西铸、中漂集团等县内外10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用人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长班和短班并举、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并重的办学模式,定期组织开办普通车工、注册会计师、旅游管理人才、焊工、钳工、市场营销、冶金辅料、汽车驾驶与维修等培训班,把车间建在校园,把课堂设在车间,打造“没有围墙”的职业教育。

  西峡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峡县非公有制企业的佼佼者,现有职工1200多人,其中超过500人毕业于县内职业学校,在300名工程技术人员中,西峡县职教中心的毕业生就占了一半,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该公司总经理程景胜就是西峡县职业教育中心毕业的高才生。

  教改传奇

  精心打造中原教育名片

  激情的辩论,深邃的思考,独特的质疑,不时响起的热烈掌声……西峡的“三疑三探”课堂,简直是一幕生动的情景短剧。

  就是这样的课堂,让西峡县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短短几年里,抢占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他们创造发明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框框,被业内专家称之为“课堂教学的革命”,引起百余家新闻媒体的关注。

  “三疑三探”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主创者、现任西峡一高校长杨文普说。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西峡的“独创”,成为“首届河南教育名片”,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跟踪报道。如今,在西峡县的城乡中小学校,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观摩团前来“取经寻宝”,仅西峡一高、五里桥初中、城区一小等“窗口学校”,每年接待来自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同行2万人以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也由此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河南省委《内参》全文转发了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全国是一个创新,特色鲜明,国内领先,效果显著。我们期待着“三疑三探”引发的课堂教学革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真正叫响中原,走向全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朵绽放的奇葩。

  精化管理是西峡教育声名远扬的一大“法宝”。该县教体局从2009年开始在全县推行“下管一级、首长负责”管理体制,调动了班子成员、机关人员、中小学校一线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个好的机制,可以让一个平凡的人,迸发出连他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创造潜能。”西峡县教体局局长董联军说。

  全民重教

  让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西峡县委书记李德成常说。

  由于西峡地处深山,受多种因素影响,每年都有一大批贫困儿童面临辍学。为使贫困儿童摆脱生活困境顺利求学,该县妇联以“爱心铺就求学路”为主题发出致全县“代理妈妈”倡议书,开通“代理妈妈爱心行动”热线电话,并在网上设立救助贫困儿童网页,倡议全县副处级以上领导、县直各单位一把手及民营企业负责人,每人救助1至2名贫困儿童。一时间,从机关到企业、从党员到群众,人们纷纷加入到“代理妈妈”行列,形成一个成员既有县处级和乡科级干部,也有民营企业家、人民警察、个体工商户、志愿者的特殊爱心群体。

  西峡民风淳朴,扶贫助残、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近五年来,通过“代理妈妈”行动、春蕾计划基金、“1+1”结对等形式,使2180名贫困儿童顺利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习,850名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520名学生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统计显示,在西峡“代理妈妈”的群体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就有87名,民营企业家75名。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龙成集团、西排公司、西泵公司、鹏钰公司在巩固救助对象的基础上,今年又新认领100名“代理孩子”,龙成集团、西排公司救助的贫困儿童分别达到242名、226名。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仅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累计代理贫困儿童1428名。

  宛西制药连续23年向高考考生赠送保健药品,设立 “张仲景奖学金、助学金”和“孙耀志奖学金”,捐资助学资金达4000余万元;县工会连续10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争取中央和省市贫困救助资金,每年救助1000名大学生每人1500元;龙成集团设立了“龙成助学基金”;县一高设立了“一高母校奖学金”;持续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无息贷款”等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扶贫济困意识正在得到强化,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教育公平还体现在师资配备是否均衡。该县出台了《关于城镇教师对口支教的实施意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区及城郊乡镇教师轮流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五年来该县通过公开招聘、争取特岗计划等形式,为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引进教师1355人,为农村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 极大地改善了全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激发了一线教师的创造热情。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情系教坛、扎根深山、无私奉献的师德楷模和育人典范,每年教师节期间,受到表彰的优秀教师300多名。

  “以前我们上学要走好远的路,现在学校能住宿了,还能享受生活费补助!”“现在我们班里上课都用电子课件了,看到的内容更多更直观。”“城里的老师把新鲜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带到农村学校,教育‘扶贫’效果就是好!”在西峡城乡,当记者问及学校的新变化时,学生们争相介绍学校的新亮点。据统计,目前该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72.5%、100%、97.7%、95%,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面对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要求,西峡县县长孙起鹏感慨颇多:“我们要切实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千方百计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教育成为展示西峡经济社会实力的知名品牌。”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