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古往今来的小说戏剧中有很多这样的演绎,三国往事里也不鲜见。曹操强盛时,刘献帝让董承传衣带诏,召唤天下义士反曹,曹操怒杀献帝身怀六甲的董贵妃,以及董家七百多人,后来又杀伏皇后及家族;三国后期司马懿父子权倾朝野,灭曹操后人曹爽兄弟三族的时候也毫不手软。
当年,曹操请刘献帝去打猎,自己却借位跑到天子前面受百臣呼“万岁”。献帝回家跟老婆伏皇后哭诉,在伏皇后父亲的建议下,弄个传衣带诏,让车骑将军董承去串联,内容是曹操专权,长此以往恐天下大乱,召唤义士杀曹。董承有个家奴听到反曹消息后,出卖了主子。曹操仗剑到后宫,汉献帝和伏皇后求情让董贵妃分娩后再杀。曹操执意动手,大有不留后患之意。后人有诗叹董妃:“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伏皇后看到曹操这么专横凶残,难免内心惶恐,写信给父亲伏完,让他想办法铲除曹操。伏完无计无胆,就没有行动。建安十九年(214年),此事被曹操获悉,逼献帝废伏皇后,皇后身亡,其家族也被连罪。曹操杀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朝野之人,无不惊骇。”回看此事,伏皇后有胆有义,她是刘献帝在做傀儡皇帝的时光里最贴心的安慰与依靠。
“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几十年后,司马家势起,杀曹爽,废曹芳,废曹髦,魏主曹奂写血诏书时的心情,与刘献帝传衣带诏时的心情没有什么不同。废曹芳的时候,司马家几乎以照搬的办法,处死张皇后。
三国演义里的果报,公正、理性、有规律,短暂时期里的善恶得失并不是天命的安排和主要考虑因素。而是根据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其长久运行、成长过程中的善恶行为来实施果报。最终彰现的是人对善恶的分辨与选择,以及对天理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