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川/文 通讯员 高帆 夏季风/图
“带上故园青山绿水的眷恋,带上舍小家为大家的凛然大义,16.5万淅川移民又一次远行……”1月的北京,一股股暖流在寒冬中涌动,一波波感动在人们心中荡漾,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移民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淅川县移民精神报告团在北京巡讲的一周里,走进政府机关、走进部队院校、走进社区街道,让人们认识淅川,了解淅川移民。
感知
淅川在哪儿
“认识这个‘淅’字么?”“淅川在哪儿,您知道吗?”“不知道。”
淅川,对于北京人来说是陌生的。
“从来没有听说过淅川,不知道在哪里?”71岁的中国科学院电子所退休干部李世胜告诉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知道丹江口在湖北,听说过南水北调,不很了解。”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大坝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28.5万亩良田,先后6次移民20.2万人。这次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再次淹没淅川144平方公里土地,淅川县有16.5万移民远迁他乡,10名干部在移民一线以身殉职。”报告会上,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的开场白,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
在建设部社区作报告前,老专家刘和平给报告团写了一个纸条:“请问南水北调都是从哪里调水?”
报告团成员、淅川县移民指挥部寇仲给予了解答。刘和平满意地说:“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概况解释得非常清晰,就像新华字典一样。也知道了淅川,会去淅川看看移民的生活。”
在每场报告会之前,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都做了调查,只有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超知道淅川,但他没有去过淅川。张超说:“20多年前我参加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研究,等了20年,终于等到丹江水要流到北京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南水北调的水来了,不仅能解决北京的水危机,而且有利于北京地下水的恢复。”
“我虽居住北京,但根在淅川,这些年我虽然也为家乡做了一点事,但做得很不够。报告会前,很多北京人不知道南水北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不了解、不知道淅川在哪儿,淅川的‘淅’怎么写、怎么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我很愧疚,现在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面对淅川老乡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