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要闻>正文

南阳:移民精神发祥地

A-A+2014年11月3日07:46南阳日报评论

  本报记者 贾林伟

  伟大的事业凝聚伟大的精神。以“忠诚奉献、大爱报国”为核心的移民精神,就是南阳人民在南水北调历史使命中以感天动地的行动铸就的精神丰碑,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与我省“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相得益彰。它是南阳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独有传统、风格和气质,彰显出1000多万南阳人民满怀赤子深情、勇担民族大义的崇高境界。

  移民精神源自

  库区移民的大爱报国

  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集中在南阳,南阳市丹江口库区移民集中在淅川。自1959年至2012年,40余万淅川移民搬迁、返迁,复搬迁、复返迁,从老家到新家用了53年!

  让我们重新回顾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一别淅川,西抵青海:1958年9月至1960年3月,2.2万青年和家属响应中央号召分批到达青海省黄南、海南自治州等地;二别淅川,东到邓县(今邓州市),1961年,2.6万名老移民迁往邓县孟楼、彭桥两地插队安置;三别淅川,南下湖北:1966年、1967年、1968年连续3年, 7.3万人迁往荆门、钟祥;四别淅川,再迁邓县:1971年, 4.2万人迁往邓县,城关部分移民插队张湾公社(今淅川金河镇);五别淅川,省内安置:2009年至2012年,16.5万人纷纷在省内南阳、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等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安家……戈壁滩、芦苇荡,黄河岸边、太行山下,处处都有淅川移民迁徙的印迹。水库移民属于非自愿移民,特别是历史上的老移民大批量搬迁时正处“文革”期间。他们用柔弱的臂膀扛起南水北调的时代重任,奠定了中线工程第一块基石,是凝聚新时期南阳精神的主力军。

  移民精神源自

  安置地人民的无私奉献

  移民精神发源于丹江口库区,激荡于移民安置地之间。在新世纪大搬迁中,16.5万移民全部在河南省内安置,涉及南阳、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等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其中10万余人安置在邓州、唐河、淅川、新野、社旗、宛城、卧龙等7个县市区的61个乡镇。对于广大安置地群众来说,突如其来的整村建制的淅川移民无疑会造成“虎口拔牙”般的“资源再分配”,最重要的便是百姓珍惜如命的土地。以我市为例, 10万余名移民安置(包括邓州)共需调整良田约14万亩,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来回滚地累计达200多万亩。安置地群众在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让出土地,为移民新村提供必要的空间,为移民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源,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省定目标作出巨大贡献。安置地群众主动与移民交朋友、结姻亲,为移民迅速融入当地扫除障碍;主动向移民传授平原土地耕种技术,手把手教移民学习大型机械耕种,帮助移民尽快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安置目标。

  移民精神源自

  移民干部的忠诚担当

  以我市新世纪大搬迁作为研究样本,16.5万移民全部出自淅川一个县,市内安置10万余人,占安置总人数的六成还要多;“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南阳年均移民超7万,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忠诚担当的南阳移民干部党员在不能直面处直面,于不可承受中承受,真正做到“视移民为亲人,把群众当父母”。在争分夺秒的搬迁中,他们在2009年至2011年的3年211个搬迁日里,集中搬迁试点、第一批、第二批移民193个批次3.4万户,投入搬迁服务人员15万人次,出动搬迁车辆2.5万台次,转运货物25万吨,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700万公里;日均出动车辆119车次、迁出723人,搬迁强度远远超过三峡移民。他们坚守在一线、吃住在一线、担当在一线,一举破解了“移民迁出难”、“新村建设难”、“大规模集中搬迁难”三道难题,创造了破解“天下第一难”的神话,确保移民顺利和谐搬迁。在这场硬仗中,全市迁安两地牺牲在移民一线的党员干部总计12人!进入后移民时代,在纷繁复杂的安置中,市县移民安置指挥部一律不撤,“一对一”帮扶力量不减,社会关心热情不减,移民干部进村入户解民忧。全市以实施“强村富民”战略为统揽,使移民村成为南阳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领导誉为“移民后续发展新样本和社会管理创新典范”。

  南阳移民精神发源于丹江口库区,形成于新世纪大搬迁,升华于“三个南阳”建设之中,激荡于移民安置地之间,成为全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移民乡亲永远的精神家园和移民精神的发祥地,南阳人民万众一心,在移民精神的引领下,勇往奋进以赴之,殚精竭虑以成之,奋力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