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琰炜
全面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更是加快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开放招商年”活动的总体要求,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聚神聚焦聚力主导产业,加压鼓劲,主动作为,招商工作实现“开门红”。1至4月份,全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03.7亿元,同比增长18.4%,占目标任务的34%,整体进展良好。
坚持大员上前 实施高位对接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实施开放招商“一把手”工程,高位对接,推动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我市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港台等核心目标区域为主攻方向,谋划了一大批符合主导产业定位的目标企业。市、县区主要领导亲临前线,带头招商,累计外出招商达134人次。其中,市领导外出招商18人次,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外出招商116人次。
在市级层面,市商务局、招商局明确专人紧盯跟踪华南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台湾亿光电子、统一集团以及境内外大型代工企业,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中,南阳华耀城项目已签约;招商局集团与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先后派出六个工作小组到我市实地考察对接。各县区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瞄准目标区域,筛选招商目标企业112家,具体分布为:长三角31个、珠三角45个、京津冀17个、其他区域19个。
通过市、县区领导外出招商,初步洽谈对接项目47个,深入洽谈项目36个,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9个,可签约项目4个,已签约项目18个,已落地项目2个。
立足主导产业 深化产业招商
按照 “一县一业,一纵一横”要求,深化提升产业招商。
推动驻地招商常态化。各县区立足特色主导产业,明确招商核心目标区域,安排人员常年驻守本地主导产业所对应的最发达地区开展驻地招商。市招商局组织三个固定招商小组,分别常年驻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目标地区,专班专人专责开展招商活动。
重推协会招商。按照已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各县区千方百计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对接联系,组建专门班子,制订专项方案,提高招商实效。前4个月,各县区围绕主导产业已对接了79家行业协会,促成签约项目26个。
深化京宛对口协作。在平台搭建、产业转移、企业嫁接、产品进京、人才培训、结对帮扶等方面实施一批合作项目,加快推进中关村科技园、水科技园建设,争取更多合作项目入驻,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落实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达成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主动对接谋划一批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加强与大型高资本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跟踪对接,积极寻求合作契机,力争尽快取得突破。巩固深化杭宛合作,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产业转移承接。
突出招大引强 提升项目质量
我市突出招大引强,签约了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对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招商水平将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至4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9个,投资总额563.2亿元,合同引资额539.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投资总额300.1亿元,占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额的53.3%。
分行业看,工业项目78个,占新签约项目的60.5%;农业项目23个,占新签约项目的17.8%;现代服务业项目12个,占新签约项目的9.3%;基础设施项目3个,占新签约项目的2.3%;其他项目13个占新签约项目的10.1%。工业项目中,装备制造项目13个,轻工项目10个,建材、汽车、化工项目各7个,电子信息、食品、新材料、其他项目各6个,新能源项目5个,纺织服装、生物制药项目各2个,钢铁项目1个。
新签约项目质量明显提升。有投资80亿元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南阳华耀城项目、投资26亿元的高新区河南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18.6亿元的宛城区柯丽尔工业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新野以纯集团高档纺织及服装加工项目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投资40亿元的南召中机国能电力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投资30亿元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河南油田南阳基地项目、投资5亿元的新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粮食物流及小麦深加工项目等一批“500强”企业项目,以及投资72亿元的内乡煤电运一体化项目等。
加快项目落地 确保早见实效
项目不落地,等于“空招商”。我市把项目落地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谁签约、谁负责、谁主抓、谁落实”的原则,强力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早见效。
1至4月份,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引资项目107个,其中,新野县、淅川县各12个,西峡县11个,社旗县、卧龙区、宛城区各10个,南召县8个,桐柏县、唐河县、内乡县各7个,镇平县、方城县、高新区各4个,鸭河工区1个。107个开工项目实际到位资金75.09亿元,资金到位率23.2%,其中33个项目资金到位率超过50%。桐柏县、淅川县、唐河县、卧龙区、新野县等县区项目建设进度居全市前列。
大招商,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从已统计出来的指标看,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32.75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18亿元,增长4.2%,居全省第4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1.77亿元,增长8.1%,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0.80亿元,增长10.2%,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