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华裔
“着力激发和增强产业活力、城镇活力、创新创造活力和体制机制活力,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南阳成为中原经济区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发展板块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勾画出活力南阳的美好前景。
沿着这条明晰的思路,聚首南阳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关注着活力南阳这一热词。大家说成绩、谈形势、话打算,就如何打造活力南阳,畅谈认识体会,积极建言献策。
产业支撑——
聚优势 提水平 促升级
市政协委员周建波说,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市人民亮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2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20.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23.4亿斤,实现十连增。
“‘龙腾计划’是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根本路径。” 市人大代表李鹏说,要实施“双三工程”,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0亿元以上。着力培育优势骨干企业。突出抓好100个超亿元重点工业项目,力争30个以上项目投产达产,强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
市人大代表朱任发、徐文建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大服务业,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在“雁阵计划”上做文章、求突破。要重点抓好9大产业100个项目,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要围绕物流、旅游、信息、金融等高成长性产业,提升支撑服务能力。按照“八位一体”的要求,打造国家仲景健康服务业经济特区。
市人大代表李华玲认为,要全面实施“金地计划”,加快“4612”工程建设,力争将我市建成国家优质粮食主产区、豫鄂陕毗邻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中原生态友好农业发展先导区,为加快我市农业由农产品基地单链环向全链条产业链升级、由“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变奠定基础。
城乡一体——
人为本 富特色 更宜居
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市人大代表对此十分关注,各抒己见。市人大代表李长江说,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强化中心城区带动和县城支撑,用“大城市”带动“大农村”,走具有南阳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化道路。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力实施提升中心城区“两度两力”行动计划,以产业培育和城市建设为重点,打造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加快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市政协委员徐国章说,要提升县城发展水平,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互动,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综合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要把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补充,培育优势小城镇。要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建设美丽乡村。
市政协委员张宛生说,要提升城镇化质量,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保障、教育牵动,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推行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改革开放——
解难题 增动力 添后劲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各项改革,这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办法。”市人大代表王放说。在他看来,南阳的发展要想摆脱困局,就要认真落实2014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相关任务,加大国企改革力度。要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实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合理确定、严格规范管理人员薪酬、职务待遇和消费标准;要深化投融资平台改革,探索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同时,还要统筹推进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
市人大代表褚庆义认为,激发和增强创新创造能力是南阳跨越发展的活力源泉。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编制实施《南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市人大代表邓俊峰认为,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促发展。要持续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加快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开放。要深入推进京宛对口协作,建立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和全民创业工程。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金牌服务,集中打击各类经济犯罪和治安犯罪,营造一流的创业大环境、大气候,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