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引进近百人,今年签约32人,博士总量292人,约占全市博士的三分之二。
三百博士聚卧龙 汇集智慧谋转型
本报记者 贾林伟
推开五楼办公室的玻璃窗,满眼是一树花开一树绿浓,阚云超每天都是满心欢喜。
这里是南阳师院。从英国洛桑研究所归来9年间,他潜心在卧龙岗上做研究、带学生。他主持的伏牛山昆虫生物学实验室,是南阳师院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今年35岁的陶海东,6年前自白俄罗斯归国后一直在这里任教。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他是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主力队员”,是南阳转型和县域发展顶层设计智囊团成员之一。
虽然研究领域不同,阚云超、陶海东却有一个共同称谓——博士。在南阳师院,拥有这个名号的还有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卢志文、北京大学的杨景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郭广猛,这个名单列下去还会很长很长……
南阳有个作家群,南阳师院有个博士群。全院拥有博士292人,约占全市博士研究生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中70后、80后占总量的86%。2013年引进近百人,今年签约32人,两年间全院引进博士量较以往翻了一番,仅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就有32位博士,与2007年全院博士数量相当。
南阳师院党委书记、工学博士黄荣杰表示,近三百名博士已成为学院围绕发展、服务中心、科学研究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他们每年的科研成果占到学院六成还要多。2013年,南阳师院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2000年500余所新升本科院校中名列第一。
栽下梧桐树
南阳师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地处豫西南的这所百年老校,博士生何以在短短几年间从不足百人迅速聚集到近300人?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南阳师院院长、理学博士王利亚说,“人才强校”是学院发展战略,近年来将博士的引进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翼常抓不懈。为此,2013年感恩节、圣诞节、元旦期间,他和他的同事是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聘现场度过的。
近两年来,南阳师院领导带着求贤若渴的诚意,分成横跨全国的七八路招聘小组,分赴全国各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招聘,覆盖211以上高校、中科院科研院所达90%以上。招聘小组更是深入博士就读的学院和宿舍招贤纳士。
欲引金凤凰,先栽梧桐树。依托南阳人文地域优势,南阳师院在政策待遇、学科平台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加大力度,倾力打造事业平台,全力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吸引全国的优秀博士加盟,真正做到事业招人、待遇引人、环境聚人、感情留人。
政策集成,打造吸引博士的金字招牌。出台《南阳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发放博士津贴,提高博士安家费,解决博士配偶工作,从政策、机制、经费等方面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博士到这里,犹如回到家中,一系列安家政策、工作待遇,让他们获得了知识拥有者最高的礼遇。
创新生态,拓展博士创业的发展空间。如果说资金、政策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南阳师院吃下定心丸,那么,完善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则为他们发展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南阳师院博士群每年可获得1500余万元的科研经费,占到全院科研经费的80%以上。特别是南阳的转型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全球视野,搭建博士集聚的高级平台。在完善政策支撑、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创业生态的同时,南阳师院正以开放的视野,广开荐才引才渠道,吸引、包容着海内外高端人才,搭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紧紧围绕南阳伏牛山保护和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玉雕产业、光电产业、生物质能源开发、生物制药等关乎南阳长远发展的课题,开门办学,积极与企业联合组建实验室,共同克服从理论到实践的难题和技术难关。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抢抓机遇、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论证报告》等成果获得市领导批复,《南阳宜明确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被纳入省级战略。
同时,南阳师院外引内培相结合,积极推进“学历提升计划”。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以委托培养等形式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凤栖卧龙岗
卧龙岗,古是一代名相诸葛亮隐居地,今为千万卧龙学子求学处,更是南阳人才集聚地、智慧发源地。坐落于卧龙岗之上的南阳师院占尽天时地利,恰好成为百凤来栖的最佳选择。
从南阳师院内部分布来看,这个博士群体分布在全校各个院系,因研究方向不同,队伍大小略有差异。如生物、化学、物理、历史、文学等,这些基础学科、老牌学科的龙头地位十分显著,博士数量多、团队实力强,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南阳等方面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如经济与管理、土木建筑工程等新增专业,博士数量增势迅猛、后劲十足。
这个博士群学术背景深厚,学缘结构优化。留学博士近20人,多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归来;国内博士来自全国82所重点高校和中科院、农科院所。他们发表论文水平高、承担课题级别高、获得专利数量多,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优秀成果。
这个博士群科研水平高,敢于创新。随着博士齐聚卧龙岗,南阳师院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明显增多。仅去年,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中,共获立自然科学项目22项、社会科学项目5项,其中由博士承担的有24项。自2009年至今,南阳师院已有30多位博士入选“卧龙学者”,他们均承担着国家级项目,并衍生出卧龙学者群。
这个博士群服务社会能力强,勇于担当。生物工程专业是南阳师院第一个硕士学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导师组20余人均为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深学术水平的博士。他们在植物保护、育种、病虫害防治等领域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2013年,继汉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玉文化研究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相继在南阳师院揭牌,其核心成员均为中青年博士。
这个博士群乐于奉献,堪称楷模。292个博士中,现有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0余人、地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9人,省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4人,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老中青比例协调,后生更是年富力强。在这个博士群中,50后5人、60后36人,70后94人、80后157人。尤其是70后、80后共占了86%,他们正处于人生快速发展期,正所谓“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要得百家齐鸣,方能百花齐放。两年来,近百名博士生导师为南阳师院师生们献上百余场学术报告会。南阳师院与美国布瑞诺大学、韩国京畿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南澳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盼得大师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令人脸红出汗的“钱学森之问”。
让学术的归于学术。王利亚说,引进博士的意义并不在乎数量,其本质意义就在于树立南阳师院的学术导向、办学导向,寄托着几代师院人热盼着大家、大师的愿望。有大师,方为大学,方能育出代代英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南阳师院博士群的产生不是偶然,它有着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时代的等深层次原因。由此观之,博士群现象引人深思,给人启示。
这里有一片底蕴深厚的文化土壤。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南阳师院立足南阳、服务中原、面向全国,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育人的高地、人才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英才,以睿智与远见打造创新的人才队伍,从而催生了博士群的出现。
这里有一个尊贤使能的成长环境。南阳师院创新机制,制定政策,让博士的舞台更宽广,在关系博士切身利益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先评优、挂职锻炼、国内外进修等方面都给予优先考虑,上下形成一种共识:在同等条件下,有德有能的博士优先,学校尽全力为博士提供创业的舞台、发展的空间、干事的氛围和成事的环境,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这里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良好平台。去年,500亩的大农场在南阳西郊投入使用,为生物学、农学等专业博士开拓了施展才华的新天地,也为南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指导创造了条件;由30多位化学、生物专业博士组成的研发队伍,与天冠集团深度合作,为天冠集团生物燃料能源开发项目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博士们开辟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这里有一套凝心聚力的激励机制。抓住机遇,拓宽渠道,积极引进海内外杰出青年人才,大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待遇非常优厚。理工科博士的科研启动费为100万元至300万元,人文社科50万元至100万元;年薪30万元至60万元,住房补贴和安家费100万元。出台优惠政策,修订卧龙学者计划实施办法,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里有一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短短几年时间,南阳师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评估;2008年,实施“质量提升、内涵带动”战略工程,内涵发展成效显著;2011年,获批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年,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优化高层次人才成长环境;2013年,大幅度提高学院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南阳师院博士群,引发了“鲶鱼效应”,南阳人才促进从此开始了“素质革命”;构筑起智慧高地,南阳转型发展从此有了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