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南阳市区街头分类垃圾箱"混装"现象严重

A-A+2014年7月8日08:30南阳日报评论

环卫工人正在清理分类垃圾箱 本报记者 李金玺 摄环卫工人正在清理分类垃圾箱 本报记者 李金玺 摄
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图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图示

  分类垃圾箱,咋能成“摆设”

  走在市区街头,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以往单桶老式垃圾箱已经悄悄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美观大方的新式分类垃圾箱。我市从2007年开始在街头设置分类垃圾桶,7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垃圾是否做到了“各归其位”?昨天,记者在街头采访调查,发现分类垃圾箱仍然处于“混装”的尴尬状态。

  现状——分类垃圾箱里全部是“混装”

  昨天上午,在城区七一路,记者发现一种新型不锈钢分类垃圾箱,一边写着“可回收”,一边写着“不可回收”。同时,箱体中间还有一个圆孔写着“灭烟处”,有“烟灰缸”、“废旧电池回收”的功能。经打听路上的环卫工人得知,这些新型垃圾箱都是刚更换的。

  可是尽管新式垃圾箱设计精美,而且增添了新的垃圾分类项目,但记者查看分类垃圾箱发现,几乎所有的垃圾箱都未能发挥真正的“分类”作用。废纸、饮料瓶、餐盒、瓜皮等垃圾混在一起堆进了垃圾箱。

  在城区车站路火车站广场出站口处,记者看到一名男子边走边喝饮料,见前面有垃圾箱,他离老远就将空饮料瓶抛过来,可惜饮料瓶没有进入垃圾桶。旁边一名摆摊的商贩发现后,将掉在地上的饮料瓶捡了起来,放在他身旁的三轮车上。此时,三轮车上已经有了几个饮料瓶子。

  “当垃圾扔了怪可惜,我捡走还能卖废品。”这名商贩说。

  记者在车站区域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人们向垃圾箱扔的大多是西瓜皮、塑料包装袋和矿泉水瓶,还有一些门店把饭店里的餐饮垃圾也塞进了垃圾箱。而且扔垃圾的市民连看都没看一下哪边是可回收哪边是不可回收,就直接“塞”进了不可回收的箱内。

  调查——多数市民没有分类习惯

  对于垃圾分类,市民知道多少呢?

  在市区车站路公交车站牌处随机采访时,有市民说:“能卖废品换钱的都是可回收的,不能卖钱的应该都是不可回收的。”

  还有市民说:“市区道路两侧设立的垃圾箱有‘可回收’、‘不可回收’标识,但我并不知道垃圾该如何分类,每次将生活垃圾都统统装袋,然后一起扔进垃圾桶。”

  “街头的垃圾箱本来是供市民扔果皮用的,现在这里垃圾乱七八糟的,剩饭剩菜、沿街门店的垃圾也要往里面扔。其实我也不知道哪是可回收的哪是不可回收的,不求市民将垃圾分类,只要大家能将垃圾扔进垃圾桶,我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说起垃圾分类,七一路中段垃圾中转站附近一环卫工快人快语。

  梅溪路一位环卫工人则告诉记者,很少有人能主动将垃圾分类,其实现在把垃圾分类的“主力军”是收废品的。

  思考——垃圾分类还得走多远

  市民不懂垃圾分类,其实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即使有分类垃圾桶,但垃圾车和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桶时也是将垃圾混装在一起。垃圾分类工作,如今为何面临着如此尴尬?

  记者采访市环卫处得知,我市每天的垃圾处理量是1100吨以上,因为目前我市在垃圾的分类收集、综合处置和循环利用方面尚未突破,垃圾分类处理技术比较单一。现在我市的垃圾处理模式是,每天环卫工将垃圾从垃圾箱转运到中转站,然后并没有经过任何分类,直接经过压缩后,将垃圾统一装到封闭的大垃圾车里,运往垃圾处理场填埋。

  但是环卫部门认为,垃圾分类处理是大趋势,要破解垃圾分类的尴尬,除了群众要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外,还需要健全制度来约束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相关分类处理设备要配置到位。如果在垃圾分类的收集、运输、处理、循环再利用等环节也得做到环环紧扣,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