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只为那一湖碧水:淅川县护水队员的背后故事

A-A+2014年8月13日09:01映象网4 条评论

8月12日,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护水队员们正在捡拾江边的垃圾。调水临近,护水队员们加大了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呵护力度。  8月12日,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护水队员们正在捡拾江边的垃圾。调水临近,护水队员们加大了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呵护力度。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张定有 孙喜增 通讯员 杨振辉 文图)捡拾库岸垃圾,清理水面漂浮物……8月11日清晨,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10余名护水队员又开始一天的忙碌。阳光下,绿马甲上“洁净丹江水,呵护水源地”字眼格外醒目。

  对码头巡查保洁,是淅川县开展全民护水行动的一个缩影。为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一年前,淅川县成立了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伍。一年来,这支队伍在呵护北中国“生命之井”的同时,还借助身体力行感染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护水的文明新风。

  用行动诠释担当

  “每天把这儿捡拾干净,才对得起良心。”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上游灌河入口处,绿树成荫,清水潺潺,护水队员刘爱江指着她工作的这片区域说。

  刘爱江是淅川县畜牧局一名退休职工,去年7月受聘于淅川谊鑫环卫公司,加入护水队。上班第一天,她感到“压力像山一样大,十几年的垃圾堆在河两岸,如一座座小山,污水横流,臭气冲天。”刘爱江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作为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区域,淅川县境内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达2900 公里,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等水库主要支流贯穿全县15个乡镇,环库沿岸及支流垃圾对水库水质影响较大,呵护水质任务艰巨。

  “保证水质安全,是我们首要的责任、慨然的担当!水必须清,这是淅川40万移民抛家舍业铸就的庄严承诺,是沿线亿万人民的安康所系,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2012年7月5日,全民护水启动仪式上,淅川2000名护水队员的誓言响彻丹江。

  “我们创新机制,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引入环卫企业呵护丹江水质,县财政每年给予补贴,以此激发全民护水积极性。”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介绍。

  该县成立了城区河流及库区重点部位护水队、环库乡镇护水队、库区水面护水队、基层民兵护水队及护水执法队等五支专业护水队伍,承担水面漂浮物、河岸垃圾的打捞清理、协助执法部门制止、查处污染水体案件、水上救护打捞、洪水期间清障以及开展经常性联合执法行动等任务。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资金,用于支付保洁公司劳务费、乡镇护水补贴、购置相关设备等。

  从第二天起,刘爱江就和队友们挥着铁锹,推着兜子车,没日没夜地干。亲朋好友对此很不理解,“儿女们都事业有成,你每月退休金也1800多元,护水每月只给千把元报酬,爱江,你图啥?再说,干这活儿又脏、又累、又丢人!”

  刘爱江有自己的见解,“我是捡垃圾的,但我守护的是北京的‘大水缸’。为一库清水,咱几十万移民乡亲都搬走了,我还要讲报酬吗!”

  1958年,刘爱江在父母参加丹江口大坝建设时出生了,“爱江”这一名字,凝聚着父母对丹江真挚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传承在女儿身上,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与担当,在丹江两岸传承。两年前,40岁的淅川人张小伟花了68万元,在丹江口水库边经营起一家餐饮船,生意火爆,每年收入50多万。但与此同时,食客们毫无顾忌地将烟头、矿泉水瓶等垃圾抛向水面,船上的厨余垃圾也被倒入水库中。

  2013年6月底,淅川县“丹江口库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风暴席卷了库区,库汊里的18条渔家乐船全部停业,昔日有着“小香港”之称的香花镇宋岗码头变得门可罗雀。

  渔家乐停业后,张小伟加入了淅川县护水队,每天穿着绿色的马甲、戴着绣有“护水”字样的红帽子,清理库区水上的漂浮物。虽然每月酬劳也只有1000元,但他很乐意。“为的是一库清水送北京嘛!”张小伟提了提垃圾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说。

  “像保护眼睛、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水质安全!”淅川2000名护水队员用行动践行承诺。

  用汗水呵护碧水

  “在千人护水行动中,队员们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他们用奉献牺牲,换来了甘甜清澈的一湖碧水。”淅川县县长赵鹏动情地说。

  淅川2900公里库岸线,开车环行一次需要半个多月,杨力和护水执法队队友们奔走库区,轮回巡查。一周七天,他们基本在库区乡镇和车上度过。执法车就是流动办公室,白天在外监测水质、宣传环保,晚上走哪睡哪。

  “我们主要对企业生产情况和排污情况进行现场监察和监督,督促企业不违法排污。”杨力将车子停在路边,拿着一个空瓶子下车,边取水样边对记者说。

  如何对企业有效监管?护水执法队有“杀手锏”:拿排污许可证对企业“说事”。“这是‘金钥匙’”。杨力说,因为它是涉及监测、监察、环评等多部门多科室的“总证”,又是各方面都达标的“终证”。

  护水执法队的另一个工作,是针对群众反映的污染事故,进行协调和处理。

  今年年初,有群众反映:有养猪的污水使灌河某段河水受到污染。得知情况,护水执法队立即前往。经现场检查,他们将污染源头锁定在某养猪场。

  该公司老总开始不理解他们的工作,总是回避检查。杨力和队友经考虑,使出“笨”招儿:卷起铺盖卷儿,每天蹲在养猪厂“看守”。“笨办法”下出高效,两周后,该公司老总痛下决心:“五一”前把母猪全卖掉,猪舍全关掉。

  45岁的护水队员金国忠负责城区内河垃圾清理工作,他一年四季都浸泡在淤泥中。原内河垃圾布道,生活污水横流,厚厚的淤泥层散发着阵阵恶臭。由于渠深坡陡,金国忠每天肩扛梯子上班,架着梯子下河。淤泥齐胸深,他就把绳子系在腰间,固定在渠栏杆上工作。用工具打捞有难度,他就亲自下手,一把把、一捧捧地将沾着粪便的垃圾清理起。

  “当年王铁人跳到水中用身子搅拌水泥,如今你跳到污水中用双手亲捞垃圾。你是新时代的王进喜!”居住淅川县幸福社区的大庆油田离休干部肖建国说。

  长期浸泡污水,致使金国忠的双手长满疱疹。

  “累吗,苦吗,不怕溺水?”常年瘫痪在床的妻子心痛地问,金国忠淡然一笑。

  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导弹学院的金国忠,原是某防空部队的一名雷达技师,曾参加过1996年台海实弹演习、1998年江西九江抗洪救灾,多次受到部队表彰, 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为国家,我出生入死都不怕;为护水,我吃点苦、受点劳,算啥了。” 金国忠把胸膛拍得咚咚响。

  城区下游50公里处的香花镇宋岗码头,是护水队员范仁华、邹会军、 邹秀云、范仁霞等人的责任区。宋岗码头是河南省最大的客货两用码头,一年四季车辆川流不息,游人络绎不绝。果皮、纸屑、饮料瓶等生活垃圾随时会被投进丹江口水库。

  天微微亮开始上班,游人全部离去方才回家,已成护水队员的习惯。“夏天天长,我们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点,一天忙十四五个钟头是常事。”范仁霞放下手中的垃圾袋,直了直腰说。

  “一直弯着腰,边走边捡,边捡边走,累了蹲一会儿,饿了吃口干粮。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不容易啊。”今年68岁的邹会军接过话题介绍,每逢旅游旺季,游客剧增,大家中午就自带干粮,边吃边干。

  “他们没有休息时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除夕,无论清明节还是中秋节,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挺辛苦的!”宋岗码头居民张宏昌很是感动。

  汗水混着血水,呵护着一库清水。护水队员刘国文、刘英文在清理江面漂浮物时,落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拧干棉衣接着干;60岁的张振国在雨后清理垃圾时不慎滑倒,左手掌被玻璃刺穿,鲜血直流,同事劝他休息几天,“左手受伤,右手还能干。”张振国没有退缩;队员毕有成在清理河道垃圾时,头部被居民楼上坠下的酒瓶砸得鲜血直流,缝了8针后继续作业……

  用责任坚守环保

  2013年冬的一场大雨,把河道周边的垃圾冲入灌河,河水受到污染。护水队员金国忠二话没说,穿上雨鞋,带着五位队员跳入齐腰深的冰水中。

  站在灌河两岸围观的群众深受感动,他们有的找来竹竿帮助清理,有的开来人力三轮车装运垃圾。从上午8点至下午3点,垃圾塞满了5个袋子,河面逐步恢复了清净。

  “告诉身边的人,垃圾可不能再乱扔了。”

  “既不能给护水队员找忙,更不能使水质受到污染。”群众相互提醒、相互教育。

  护水队员在感染教育身边人的同时,还利用工作之余深入群众家里宣讲环保知识。

  7月11日,中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护水队员寇金凤带着一叠倡议书来到她的责任区——城区娃鱼河两岸的群众家。

  “丹江口水库是北京的大‘水缸’,咱门口这水,可都流到‘水缸’了。咱可不能为一时之便污染了丹江水。”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说得娃鱼河村老人张燕子使劲点头。

  “闺女,把传单给俺,俺来帮你讲。”张燕子一把夺过倡议书向邻居家走去。

  “我们晴天捡拾垃圾,雨天入户宣讲,讲意义、讲大局,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寇金凤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志愿者,保护水质,迎接通水。

  “请不要携带任何垃圾上游船,对在游船上产生的生活垃圾,请您在离开时打包上岸,交给岸上的环卫人员。”在宋岗码头,环保志愿者王楠常常提醒游客,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丹江水,即便一个烟头、一片糖纸、一个花生壳落入水里,也不行!

  2013年秋季开学第一天,以“清洁家园?呵护丹江”为主题的环保实践活动在淅川县中小学校开展。九重镇陶岔渠首小学的百余名师生们还把课堂搬到了户外,他们手提编织袋,沿着渠首枢纽大坝两岸边捡拾垃圾,边向游人宣讲环保知识。

  今年春季,库区8000余户渔民主动拆除了影响水质的4万箱养鱼网箱,养殖户仅网箱损失就达到2.26亿元。“咱牺牲点儿个人利益,是为了调水这一国家大事。”香花镇养殖大户王泰正说。

  6月2日,来自南阳市的24名“骑士”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出发,沿中线工程调水沿线一路北上,骑行1300多公里到达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每到一处,“骑士”们都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大力推介渠首保水质行动。

  7月7日,南阳师院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前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水质检测、环保宣讲、捡拾垃圾,志愿者们用青春汗水演绎着青年学子的绿色行动,为保水质、迎通水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以2000人的专业护水行动,唤起库区群众及中线工程沿线两亿人民的护水意识,让大家树立‘生态优先、水质至上’的环保理念,自觉爱水、惜水、节水、护水,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水质安全,确保一库清流永续北送。”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说。

  全民护水“护”出一库清水,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水质最新检测结果表明,库区水质稳定在国家二类及以上标准,且持续好转。

保存|打印|关闭

查看评论 4评论

感谢您发表评论,您发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发布

发 表 |注册 |退出同步到我的微博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