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日的到来,连日里,记者瞻仰“新唐抗战纪念碑”,采访曾在南阳抗击日寇的老兵和几十年来为还原西峡口抗战史不停奔走的研究者,听他们讲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拼将头颅为国抛的民族魂。
记录民族魂
一块纪念碑铭记了一段悲壮历史
南阳武侯祠大门右侧,静静地伫立着一块锥体汉白玉石碑。几十年风雨侵蚀,石碑有些陈旧、斑驳,但碑文清晰。昨日记者看到,不时有游客驻足肃立,瞻仰纪念碑。这块纪念碑的背后记录的是1939年发生在新野、唐河大地上我军抗击日寇侵略的一段悲壮历史——
1939年5月10日,日本骑兵团占领新野县城。12日,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十六师团共3万余人侵犯唐河,当日攻下县城。
5月14日凌晨3时,国民党军队及南阳民团3万余人,在孙连仲指挥下同时向唐河、新野县城发起反攻,激战至下午1时,重创日军,收复了两座县城。15日凌晨,我军十万武装发起总攻,以排山倒海之势,由泌阳、方城、新野、唐河一线整体向南推进。
战斗中,有的战士攀上日军坦克揭开坦克盖向内投掷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士兵与敌人扭抱滚打在一起……血战三天三夜,日军丢下3000余具尸体向南溃退。此战是日军入侵河南以来,我军正面抗战取得的第一个胜仗,时称“新唐战役”。
新唐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南阳人民,尤其是当时迁宛避战的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及开封各界迁宛人士。他们提议在卧龙岗修建“新唐抗战纪念碑”,以激励民众奋勇杀敌。1940年3月,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佑任应省教育界人士之邀,亲笔题写“新唐抗战纪念碑”。
74年来,这块石碑一直传承着南阳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民族魂。
不忘民族魂
亲历者难忘惨烈的抗日战事
镇平县曲屯乡楼子王村今年92岁的王明辉,原是国民党85军豫北11师33团3营7连的一名战士,1945年作为战地通讯员参加过西峡口战役之豆腐店、丁河、庞家寨、马鞍桥等战斗。
昨日,王明辉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亲历的惨烈战事——马鞍桥歼灭战。
“1945年4月4日,日军侵犯重阳镇马鞍桥阵地。那天,日军丧心病狂地采用波浪式战术,不停息地轮番进攻。我前沿阵地军号齐鸣,枪炮声、喊杀声震彻山谷。晚上,日军组织了一拨儿又一拨儿敢死队,对我阵地发动了无数次进攻。我军的策略是:上来就打。记得有两个刚从军校分来的黄埔学生,刚到团部就上了阵地,几个钟头后先后战死。
敌我双方打得天昏地暗,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阵地,真是苍天震怒草木含悲,我军誓死报仇雪恨。又经过十几个回合的反复冲杀,敌军横尸遍野,我团战士也所剩无几,但阵地犹在。
深夜,日军九辆坦克向我阵地猛扑过来,眼看阵地难保,这时一个营长(可能是共产党人,那时我团有一半人是共产党员)高呼:‘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不怕死的跟我来!’话音刚落,轻伤员、后勤兵呼呼啦啦组成了40多人的敢死队。大家带上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后续部队,将其截成几截儿。与此同时,我军专打坦克的战防枪队向敌坦克开炮,将刚冲入我军阵地的日军战车击毁。接着我援军赶到,将残敌5000余人逼进山谷歼灭。”
讲完69年前的战斗,王明辉说,几十年来,战友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民族魂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他要将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弘扬民族魂
一名研究者记录了那些难忘的经历
在研究西峡口抗战的理论工作者中,原西峡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刘玉广是开始较早、触角扎得较深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位。30年来,他一直做着挖掘、收集、考证、系统整理、全面复原西峡口抗战历史的工作,为弘扬不怕牺牲共赴国难的民族魂作出了很大贡献。
1984年,刘玉广投入到西峡口抗战历史的调查、收集、考证中。不管寒冬无论酷暑,他骑上自行车下乡,常常一下去就是十天半月。随着工作的深入,他越来越觉得西峡口战役地位重要,而其凝聚迸发的誓死赶走侵略者的民族魂更值得大书特书,但现有出版物上有关西峡口抗战的文字几乎没有。“全面还原西峡口抗战的历史义不容辞!”刘玉广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夏天,毒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崎岖的山路上,患有眼痉挛病的刘玉广常因汗水朦胧双眼而摔跤。但他擦把汗再爬起来,顶着烈日继续跋山涉水。他说是民族魂在激励着他,总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
“1945年春,日军兵分三路侵犯西峡口,妄图迂回包抄歼灭我西坪驻军,进而占领西安,威胁重庆。日军寸寸逼进,我军节节阻击,并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口袋阵,共毙敌18000余人,‘日落西峡’。西峡口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当如台儿庄大战彪炳史册,最重要的是,它弘扬的誓死抗倭的民族魂正深入人心。”采访结束时,刘玉广这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