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三位普通的南阳人:追寻生命的密度

A-A+2015年1月27日08:41南阳 晚报评论

李书海李书海
薛广居薛广居
李道生李道生

  □本报记者 刘 娜 特约记者 廖兴柯 文/图

  ●“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密度。我力求做到,用生命的密度加大生命的长度。”

  ——李书海,65岁,誓与癌魔比高低,致力于义务抗癌宣传

  ●“生命的密度决定生命的质量。我爱这片土地,想让更多人看到她的美。这就是我晚年的生命意义。”

  ——薛广居,74岁,“微达人”,玩转微博、微信,推介美丽家乡

  ●“现在,与时间赛跑,增加生命的密度,是我最痴情的选择。”

  ——李道生,65岁,晚年开始读史,挖掘家乡文化

  “当你不再围着自己转,生命的意义便开始凸显”

  一场大病,让李书海踏上对生命的追寻之路。

  这位与共和国同岁的老人,在患病之前与很多人一样,在庸常而琐碎的日子里,压根儿没想过有一天癌症会造访他。

  2009年,在不明原因的温烧、持续多日的消瘦后,他被确诊患上了结肠癌。在社旗县商业系统干了一辈子的老人,信奉“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的信条,历经震惊、绝望后,求生的本能让他内心生出与癌症决战的强烈渴望。

  积极接受手术治疗,挺过6个疗程备受煎熬的化疗,在地狱门前走一遭后,他终于把癌症打败,回归到健康人的行列。一个关乎生命意义与伤痛困境的问题,也随之钻进他脑海:癌症如此高发,众人谈“癌”色变,当癌症突然来袭,我们要如何应对?

  他走访不同的癌症患者,探访不同人的抗癌之路,开始学习医学知识,试图发现身体内部的密码。他写下自己抗癌的点滴历程,从患病、治疗到饮食,从康复、锻炼到精神,一下子竟写了两万多字,自制成一本本小册子。“我要帮更多癌症患者看到希望。”1月25日,他摇晃着手里的小册子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密度。我力求做到,用生命的密度加大生命的长度。”

  他走街串巷,以亲身经历劝导十余名病友;晨起练功,带一帮癌症患者,用内心的阳光驱走生命的雾霾;把自制的小册子分发给身边人,告诉他们如何预防癌症、怎样积极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到生活变得美好而充实。“当你不再围着自己转,生命的意义便开始凸显。”他说,今后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帮扶他人的方式,继续寻找有限生命的无限密度。

  “只要你愿意改变,生命可以从70岁开始”

  戴着鸭舌帽,围着格子围巾,穿着笔挺的大衣,说话时保持军姿,就连擦脸的手帕都叠得四四方方。看着极其绅士的“潮老头”薛广居,你很难想象,他已74岁。

  “只要你愿意改变,生命可以从70岁开始。”薛广居掏出手机,迅速点开微博、微信的界面,用中指不停地拨拉着,“这是我的诗歌,这是我拍的照片,这是我转发的南阳风光……”

  70岁那年,薛广居突然发现,他正在被世界遗弃。“年轻人说话,你听不懂;这个时代的前沿话题,你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你执拗坚守的东西,早已被时代淘汰。”这种挫败感,让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体会到何谓“衰老”与“孤独”。

  这位爱写诗歌、爱好摄影、从没有服过输的老人,决定通过改变自己拉近与时代的距离。从未摸过电脑的他,4年前开始自学电脑,练习打字,开通微博,玩起QQ,写起电子日志。当他像个小学生一样,把不明白的问题一一写到纸上,逢人就求教、学了还总忘后,他感慨“确实老了”。衰老无法改变,但自我尚可改变。他顶着冷嘲热讽,学意不减地走进微时代。

  与年轻人不同,薛广居的微时代有着沉甸甸的责任。“南阳文化深厚,风景秀美,民风淳朴,我要借助网络,把这些展示出去。”他重拾年轻时的爱好,把故土人文诌成一句句平仄押韵的律诗,将家乡美景定格成一幅幅令人心醉的图片,通过微博、微信,传给美国的好友,分享给日本亲朋,在朋友圈里推介给世界各地的人……

  “我爱这片土地,更想让更多人看到她的美,这就是我晚年的生命意义。”他这话里,有一位老人对家乡的深情,还有留给年青一代的思考。

  “人一定要有梦,哪怕处于生命的末端”

  生活越处于低谷,精神越斗志昂扬。

  65岁的李道生,在1997年下岗后,蓦然发现了梦想的所在:挖掘古城社旗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明白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铭记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坐在书房里,李道生对本报记者说。他身后的书架上,堆积着各个版本的《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二十五史》……

  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老人,整日蹲坐在书房里,与一本本枯燥晦涩的史书为伴,梳理家乡的历史脉络,考证脚下这片土地历经的繁华与衰落,然后一笔一画地写到稿纸上,并力求表达严谨而客观。

  如此追寻的原始动力,源自他从供销社下岗后,到企业打工,因工作性质他经常到农村,和农业、农民打交道。闲暇时,那些口口相传的民俗与文化,让他产生走近历史的冲动。17年间,他游走于历史与现实间,穿越于遗存和物证中,孤独又执拗地搜集社旗的茶文化、酒文化、码头文化、农桑文化……

  “疯了。”家人说他。“老朽一个。”别人如是评价。他不在乎:“不疯魔不成活。我搞的这些东西,是一种责任、一种向上文化的传承。”这两年,他的《陌康县史话》、《话说赊店老庙》、《酒乡史话》等一系列文章,见于报端网络,引发极大反响。

  “到我这个年龄,做事儿就不再为名利,而是为后人留点什么。”他坦言,人一定要有梦,哪怕处于生命的末端。而如今,与时间赛跑,增加生命的密度,让生命更有意义,是他最痴情的选择。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