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马连竹 通讯员 叶伟杰
“借问陆君何处去,品茗只向太白峰。”4月16日至17日,“2015南阳茶俗文化论坛”在茶乡桐柏举行,我市知名文化学者、民俗专家与全市产茶县区业界代表一道,赴深山茶场观春茶采摘,汲淮源山泉,纵论茶道春秋。
本次论坛由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南阳茶文化研究会主办,桐柏县人民政府承办。市人大党组成员、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秦俊,市政协党组成员、南阳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贺国勤,著名作家周同宾、殷德杰,文化学者郑先兴、白万献等嘉宾出席活动。
16日,论坛嘉宾先后前往桐柏县程湾镇、淮源风景区、月河镇等地,参观山野茶采摘、制作过程,了解优良茶种繁育技术;17日上午,各界代表共计60余人会聚一堂,围绕南阳茶文化的源起、本土茶业发展现状和如何打造叫响全国的茶叶品牌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茶之源
自然造化育名茶
巍巍桐柏山,东连大别山,西北接伏牛山,孕育出千里淮河之水,正当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之上。群山怀抱之中,四季分明,雨量丰沛,道道清流滋润着大地精华——茶树。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贺国勤在发言中说,《神农本草》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按此推算,曾发迹于桐柏山南北的神农氏等先民对茶叶的功效已经有所认识。通过有据可查的文字记载,桐柏种植茶叶的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进入农业社会后,桐柏植茶面积不断扩大,成为传统优质茶产区。
据《茶叶通史》考证,茶树种植从西周政治中心陕西,沿汉水进入湖北襄阳,后从河南义阳郡东移,入安徽寿州(六安),形成陆羽所称的淮南茶区。《茶经语释》载,今桐柏县东部古时属义阳郡辖,可见桐柏是这一古老茶叶产区的中心地带之一。而《桐柏县志》记载“宋时,县境内茶、酒业,桐柏山茶场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贺国勤表示,桐柏山一带在唐代为闻名茶区,宋代以来,南阳茶商活跃,清朝时期晋商在社旗赊店开辟南自武夷山、北至内蒙、俄罗斯的万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在淅川荆紫关建立东茶西运的“金码头”。
茶之味
寒尽春来苦生甘
茶圣陆羽论天下宜茶名水时说过:“天下之水,楚水第一,晋水最下,详而论之,则有20等。”这20等水中“桐柏县淮源第九”。
在著名作家周同宾看来,茶中有诗意,体现在水与火、茶与水的交融,让人在观其形、闻其味、品其质中回味无穷;茶是一种境界,茶之绿色是生命的本色,茶的苦涩是人生的苦涩,茶的清香是文化的清香。
桐柏人爱种茶,更爱饮茶。“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见客先上茶,这是桐柏人的礼俗。不倒茶,主人会觉得自己怠慢了客人,主人不上茶,客人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
在桐柏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关于茶的传说、歌谣很多。桐柏是“中国盘古之乡”,有“盘古开天,手植桑荼(茶)二树”、“神农遍尝百草以茶解毒”、“大禹导淮,得茶破毒瘴”等神话。《中国歌谣·河南省桐柏县卷》中,收录着流传在当地的情歌《姐在船下叫吃茶》、《哥到六安去采茶》、《采茶调》等,其中莲花落《茶叶店》有云:“茶叶店、香扑鼻,你们敬的是陆羽,云雾山茶赛仙丹,人人喝了健身体。”
此外,许多名人也曾以诗赋评价过桐柏山水与茶叶。文学大家、品茶制茶名家苏轼在《过淮寄子由》中有“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之说。唐徐彦伯在《淮亭吟》中写道:“倚清瑟兮横凉琴,撷瑶芳兮吊楚水,弄琪树兮歌越岑”,据考证,瑶(草)、琪树即是指茶叶、茶树。
茶之魅
非叶非花自留香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在2012年制定了《南阳市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1-2020年)》,并于2013年成立南阳市茶文化研究会,使我市茶产业和茶文化驶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至2014年底,我市茶园总面积达20.903万亩,开采面积8.9117万亩,干毛茶总产量2020吨,总产值4.54亿元,其中名优茶1700吨,产值4亿元。目前,全市茶叶有“桐柏玉叶”、“太白银毫”、“淮源剑毫”、“清淮绿梭”、“桐柏毛尖”、“玉兰红”、“桐柏红”、“丹顶一品”、“丹江红”、“豫泉春”、“永青春芽”等18个省级名优茶品牌,有6家茶馆(茶楼)入围河南省明星茶馆,我市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秦俊表示,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主要内容包括茶道、茶艺、茶诗、茶书、茶画、茶品、茶具、茶饮、茶俗、茶礼、茶德等,它涵盖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蕴。我们开展茶文化研究、弘扬茶文化,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数千年来,茶与南阳人一路同行、脉搏共振,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以茶会友、以茶载道、以茶修德、以茶养性……茶已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崇尚茶文化,追求茶品味,成为社会时尚。南阳茶文化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已成为向外界展示南阳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