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南阳石桥镇小石桥村惊现鄂城寺流失文物

A-A+2015年7月10日08:30南都晨报评论

  □本报记者 王宜迪 通讯员 付会军

  为落实鄂城寺保护规划,加快维修复原工程二期项目进度,南阳市张衡博物馆于近期组织开展了鄂城寺相关历史资料的调查工作。工作人员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了一批文革时期流失的鄂城寺文物。

  照壁被破坏 文物散落民间

  鄂城寺位于南阳市北20公里的石桥镇,曾是宛北一带著名的寺庙。始于隋,鼎盛于宋,后代屡有增建,清末渐趋冷落,终被废弃。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城寺山门前原有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照壁一座,照壁心由“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6字构成,一字一石,四字一列,镶嵌于壁体之中。其中间4字为青石,四周12字为汉白玉,成为当时著名的“石桥八大景”之一。20世纪60年代,照壁遭到破坏,这16块石质字构件由此而流散于民间。

  日前,工作人员在石桥镇小石桥村的走访中发现了上述照壁字构件中的3块,分别为“皇”、“辉”、“常”3字。此3块构件质地、尺寸相同,均为汉白玉,平面正方形,边长38厘米,厚10厘米。字为阴刻,正楷书体,结体严谨,笔法遒劲。其中,“皇”字构件右下侧有“乾隆”二字,字体较小,亦为楷体,略带行书笔意,又有魏碑率性意趣。三块构件中,“常”字左下角缺失,但未伤及字体,其余两块仅有部分磕损,较为完整。据村中一些老人讲述,文革期间,鄂城寺遭到破坏,照壁更未能幸免,被整体拆除而毁于一旦。一些村民出于保护目的,将部分照壁构件偷偷运藏家中,得以保存下来,免遭损毁。

  照壁素描图 珍贵图像史料

  在走访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市第十一中学退休美术教师丁章华绘于1961年的照壁素描图一幅。该图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照壁的形制、风格和整体结构,成为目前仅有的能够直观展现鄂城寺照壁的图像史料。另外,工作人员还征集到一幅由小石桥村村民齐文铎老人早年绘制的鄂城寺布局平面图。

  该批文物史料的发现,为研究鄂城寺的历史沿革和南阳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以及鄂城寺的修复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