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南阳两位老党员 义务为群众读报写诗30载

A-A+2015年11月17日08:49南阳 晚报评论

李廷栋和他的打油诗作品李廷栋和他的打油诗作品
  李兰江在为乡亲们读报 本报记者 梁 良 摄     李兰江在为乡亲们读报 本报记者 梁 良 摄

  本报记者 梁 良 通讯员 廖兴柯 张 燕

  核心提示

  1985年,对耄耋老人李廷栋和李兰江而言,都是极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那一年,当时尚在原环城乡政府工作的李廷栋,在经历和调解了众多的百姓纠纷之后,开始拿起笔尝试着去写一首首打油诗来劝解群众。这一写,就是30年。

  同样在那一年,担任村支书的李兰江,眼见乡亲们因缺乏知识而影响到作物种植及生长,便开始义务为村民读报、普及报纸上的政策和知识。这一读,同样也是30年。

  人们常说,好事易做,难在坚持。如今,两位老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劲头不减当初。今天,本报邀您一起,去一探两位老人这30年的坚持动力……

  那冰碎声,至今仍时时回响

  11月15日上午,见到82岁的李廷栋老人时,他刚把自己这一段日子以来新写的两首打油诗分别复印了厚厚一叠,然后装在那个一出门就必带的暗红色简易布袋中:“等下午出门了,分给他们去。”

  李廷栋所说的“他们”,其实并没有特定的人群。“他呀,就拿到社区里给那一帮老伙计读,不管是过路的还是不认识的,谁要就给!”李廷栋的老伴向天敏笑着补上了一句。

  写诗,始于1985年。在此之前,李廷栋自称“没啥学问,不是个文化人”。

  “我5岁的时候父亲就被抓了壮丁,9岁的时候我跟着亲戚到湖北讨饭。”1951年,李廷栋参加工作,到新店粮库上班。

  当年冬天,单位接到通知,冢头粮库遭土匪洗劫,李廷栋和同事们奉命前去护卫。“我们趟着冰冷的白河水,水都到这儿了。”李廷栋左手比划到胸口的位置回忆着,“我们都把枪、手榴弹顶到头上,人群过去河面上冰‘咔嚓咔嚓’碎的声音,到现在我都还记得。”

  走过苦难,让李廷栋在随后的日子里越发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1985年,先后在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工作的李廷栋,在协调了众多群众纠纷后,萌生了写打油诗劝人的念头。

  “写诗是文化人的事儿,咱文化水平低,咋办?学习呗!”买一本字典,李廷栋又当上了小学生,开始挑灯夜读。每写完一首,就去找文化人,让对方帮着审查字词有没有谬误,意思是否准确。

  为写诗,古稀老人重返课堂

  1994年从原环城乡政府(现汉冶办事处)退休后,李廷栋更是把写打油诗当成了专职工作,为此废寝忘食。“简直入魔了一样,干啥都写,看电视时听到个啥词,也赶紧拿个本子记下来。有时候睡到半夜,突然起来写上几行,人家说这叫‘有灵感了’。”说起李廷栋的趣事,老伴向天敏哈哈笑起来。

  2002年,已经退休多年的李廷栋又开始上老干部大学,重新开始了求学之路。“为啥?多学知识多写诗呗。”李廷栋正了正头上的帽子认真地说。

  在老干部大学的这十几年间,是李廷栋创作的井喷期,几乎每周都要写出一首来,内容涵盖了劝诫、历史、时政、养生等诸多领域。

  朋友不满意儿子的婚事,他写诗曰:“儿大女大由他去,不要管得太具体”;老伙伴退休后心情失落,他劝慰:“读书看报要坚持,人老还要多学习”;为迎双创,他又高颂:“林荫大道树成行,净化环境喜心上。盆地掀起新品味,府衙造就古繁荣”……

  每首诗写好后,李廷栋都会打印厚厚一叠,一部分用来送人,一部分用书夹子夹起来,挂在自家客厅里。天长日久,在客厅里围成了长长一圈。触目望去,书香味十足。

  近些年,李廷栋的手逐渐开始颤抖,每次写诗,都要左手压在右手上才能勉强成书,写一首都要用上好几天。“老喽,得抓紧时间多写几篇好送人哪,说不定谁需要呢。”李廷栋笑着说。

  为乡亲读报,源于知识的匮乏

  在社旗县饶良镇黑刘庄,同样有一个一坚持就是30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叫李兰江。

  “老李,报纸来了!”11月16日一大早,邮递员就站在黑刘庄村村民李兰江家门口喊了一声。

  “来了!”随着洪亮的一声应答,从屋里走出一位头戴皮帽、精神矍铄的老人,接过报纸,立马就翻开了,“我先看看,然后再给大伙读读。”

  这位大爷,就是坚持为群众义务读报30年的老党员李兰江。

  读报原本只是李兰江年轻时在部队养成的一个习惯,回乡担任村干部后,每天再忙都要坚持读报,为的是了解国家大事和党的政策,但这一状况在1985年的时候因为一件小事改变了。

  1985年8月,村民李中华原本长势良好的棉花,突然出现枯死的症状。听说这事的李兰江突然想起自己在报纸上看到过类似的救治办法,跑到村部办公室一翻,还真找到了。幸亏救治及时,李中华的棉花才没有减产。

  这让李兰江心生感慨:“报纸上这么多好的政策和知识,如果能让大家都学学多好啊。”

  几天后的中午,他吃过饭开始给邻居们读报纸上的农业知识。没想到才读一半,村民们就越聚越多,还不时提出疑问、探讨几句,本来半个小时就能读完的文章被大伙谈论了一下午。

  李兰江也没想到,读报一旦开了头,便一发不可收。每天吃罢饭,只要地里没活,不一会儿自家门口就会围上十几个人。

  大树下、院子里,一读就是30年

  看到大家对听报纸这么有热情,李兰江也认真起来。每天拿到新报纸后,他先自己通读一遍,把党的政策、法律知识、农业技术等分门别类标记好,然后一一传递给村民。

  此后几年间,大树下、院子里、地头,到处都成了他给村民们读报的场所,听报的人也越来越多。

  “好景不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开始有电视了,听我读报的人就少了。”李兰江双手一摊、笑着解释,“电视上信息多,新事物嘛。”

  1995年,李兰江从副支书岗位上退下来。原本打算不再读报的他,发现听众反倒突然多了起来。

  原来,村民马松怀当年种的辣椒,喷洒药物后,出现了枯叶、椒体发白的现象。李兰江得知后,整整翻了一天的报纸,终于找到病因。“辣椒品种不同,施药量也不同,老马用药过量了。”李兰江解释。

  “电视上的画面一闪而过,好多记不住或没弄清就过去了。相比之下,报纸上的知识能反复琢磨,对俺们农民来说,实用多了。”马松怀深有感触。

  几十年过去,听李兰江读报也渐渐成了村民们的习惯。为此,李兰江每年特意从自己1000多元的退休补贴中拿出一部分来订阅报纸。

  “我是个老党员,年纪大了,别的事干不动,就趁着眼睛能用、嗓门还亮,为大伙读读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这也算是传递正能量吧。”李兰江大声地笑着说。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