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萍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力量,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盘点“十二五”,文化始终占据着沉甸甸的分量: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事业,丰富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惠民,打造文化品牌……深厚的文化张力形成了强大的效应,让整个南阳城充盈着磅礴的文化气脉,有力助推着“以文塑城”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发展内在动力的提升。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新起点,新规划,新蓝图,将为南阳城市发展带来更强盛的力量和引擎,让文化强市的“化蝶”之旅走得铿锵有力。
文化惠民 给力群众幸福生活
用居住在市区文化路的魏玉汉的话来说,如今的日子“过得真是滋润”。一场场文艺演出活动,让这位退休老人远离了麻将、电视,尽情享受着精彩文化演出盛宴,“唱响白河、中原文化大舞台,有歌有戏,看着真是过瘾!”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几年来,我市持续实施重大文化民生工程,切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文化生活成为城乡群众幸福生活的一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全覆盖,让大家有乐有阵地、读有去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极大给力群众文化需求;每个月,每个行政村内,村民们都能有滋有味地欣赏一场免费电影;政府购买、剧团演出的数百场大戏;“唱响白河”群众文化演出那一场场精美丰盛的文化盛宴,成为南阳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
身为责任媒体,本报也精心烹制了一道道接地气、高人气的文化活动,积极为我市文化惠民活动添砖加瓦:连续多年举办义写义送春联活动,为群众送去丰盛的“精神年货”;书画义卖·救助困难家庭活动,彰显媒体责任担当,呈现文化温暖人心的力量……
文化建设 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融
清晨,冬日阳光冲破云层和凛冽寒意的阻挡,将脉脉温情洒向南阳,正在建设中的“三馆一院”、白河湿地公园造型各异的雕塑以及散落于大街小巷的各个文化硬件设施,都静静沐浴在阳光中,勾勒出一幅幅饱含文化气息的城市图画。
可以说,过去的五年,南阳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文化地标不断涌现,文化场所不断增加,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的诸多细节都融入文化的浸润中。其中,“三馆一院”的开工建设尤其引人注目,白河湿地上,充满南阳历史人文元素的雕塑、浮雕与湿地景观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以文塑城,“以文化人”。除了全市性文化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完成了33个社区文化中心和23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备,新建600多个村级文化大院,让百姓随时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的滋养。
文化力量 凝聚发展正能量
文化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是展示城市潜力、实力和魅力的窗口。中医药文化、玉雕文化、非遗项目、“南阳作家群”……这些南阳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也凝聚着城市的精神。
无论是张仲景医药文化节,还是玉雕节暨玉文化博览会、月季文化节,数年来,节会文化充分展示了南阳独特鲜明的人文特色和魅力,并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带动着产业发展、凸显出城市的软实力;风靡国内文坛的“南阳作家群”,无论人数还是作品质量、整体艺术成就总量,在国内均首屈一指,为南阳文化沃土增添了耀眼的色彩;10项全国“非遗”、32项省级“非遗”、114项市级“非遗”,彰显着南阳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乡愁记忆。还有,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本报承办的“南阳城市形象标识作品征集活动”和“发现白河·品读独山”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以及“南阳精神”大讨论活动和“南阳城市形象宣传语征集”活动,张扬着城市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
有人说,未来城市的发展将以文化定输赢。正因为此,南阳大文化研究院适时成立,本报《文化复兴与跨越崛起百日谈》和南阳晚报读书会推出,不仅是南阳读书人心中的文化品牌,更于今年全国两会后成为众多外地媒体学习的文化品牌。也正因为此,“十三五”关于文化蓝图的规划引人关注:2020年,全市文化设施要提升到新的水平,“三馆一院”新馆投入使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激励优秀剧目创作,将“非遗”保护重心由普查、申报逐渐向保护、传承转变;组织各类全民阅读活动,打造“书香南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已成为一种力量,凝聚着奋力建设“三个南阳”的炽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