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燕 文/图
12月20日,医圣祠,一场冬至祭拜医圣仲景典礼举行。张仲景,东汉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及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张仲景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的另一大发明是冬至吃的“饺子”。今日冬至,家家户户吃饺子,在这个日子里,我们又想起了医圣张仲景,想起了神奇的祖国医学。
舍药疗冻伤,诞生“祛寒娇耳汤”
冬至在西周时曾是新年元旦,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冬至与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寄托着中国人民族情感的重要节日。
冬至到来,天寒地冻,北方民间普遍流传这样的说法:“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据文化学者、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张兼维介绍,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东汉末年,民不聊生,灾疫横生。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时,常为百姓解除病苦,有一年他回家乡南阳,走到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他吩咐弟子冬至那天在东关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煮熟后向穷人舍药治伤。渐渐地,病人冻烂的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距今已1800多年,他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了纪念张仲景,我国北方地区在每年的冬至和大年初一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今日话冬至,“娇耳”兴四方
张兼维认为,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不仅是民间经典的故事之一,而且是仲景品牌重要的切入点。南阳的地方小吃一直没有形成体系,没有代表食品,如能借助饺子与张仲景的文化关系内涵,借助仲景健康产业的形势,在南阳开发以饺子为主打食品的南阳小吃,将对南阳旅游文化、饮食文化都有推动意义。
饺子是中国人最为钟爱的节令食品,凝聚着中国人的殷殷祝福和浓浓亲情。可以说,饺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饺子是食品中最能体现万民同乐、共享太平、吉庆祥和社会氛围的代表性食品。全国各地,打饺子品牌的地方很多,西安的百个品种饺子宴成为西安饮食文化的新亮点,北京的饺子文化更为红火,朝鲜、越南、俄罗斯、印度、意大利、墨西哥等国,也十分喜爱吃饺子。南阳的仲景品牌和旅游文化,应该有一篇资源价值和市场价值都很高的“饺子文章”。
尊崇明礼仪,冬至时节拜医圣
张仲景之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缘于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千百年来,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张仲景,在南阳,每逢冬至和张仲景诞辰纪念日都会举行盛大活动,纪念医圣张仲景,弘扬中医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12月20日上午,由医圣祠和大学生汉服社共同主办的冬至祭拜医圣仲景典礼上,百名学子按照明朝礼仪统一着汉服,献六佾舞,诵颂《伤寒杂病论序》。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告诉记者,这是南阳首次严格按照明朝礼仪礼规举行的冬至纪念医圣张仲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