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追梦在希望的田野——记方城县育种专家于松昌

A-A+2016年3月15日07:42南阳 晚报评论

  南阳日报记者 柏伴雪 通讯员 张中坡 刘奕贤

  43年来,于松昌一直像袁隆平那样,孜孜前行在“育种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

  ——题记

方城县育种专家于松昌 方城县育种专家于松昌
于松昌(资料图片)     于松昌(资料图片)

  “辣椒就像我的大儿子,玉米就像我的小儿子。”

  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叫于松昌,是方城县农民育种专家。在育种的时空中,他守望梦想、辛勤耕耘、执着前行,一干就是43年,收获了累累硕果:

  他通过引进优良品种,让原赵河公社的粮食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斤;

  他发明的无架豆角风靡全国,为数以万计的菜农带来了财富;

  他育出的辣椒品种已达5大类、30多个品种。其中,“宛丰一号”、“夏优26”、“方城黄冠”、“方椒三号”已成为国内主栽品种。

  …… ……

  “让老百姓都能用我育出的种子走上致富路,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人,对我来说,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成就与幸福。”自喻“小人物”的于松昌,用他的“大梦想”抒写着胸怀家国、矢志不渝的感人篇章。

  3月7日,“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松昌的科技成果和感人事迹充分肯定,勉励他“精心育种 造福农民”。

  守望梦想

  为了丰收的原野

  还有一个月,就能带着种子材料回到日思夜想的老家——方城,开始新一轮育种试验。想到这儿,于松昌的话语中多了丝饱含万千的感慨:“从1994年开始,每年10月来海南播种,翌年4月收获种子回到方城,22年了,真快!”

  “育种是条没有终点的路。”漫步在于松昌回忆的长河中,我们深切感受着他那份始终燃烧的激情与梦想。1956年,于松昌出生于方城县赵河公社王岗大队于楼村。童年时期,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的记忆使他从小就有一份对粮食的敬畏之心。“因为家里穷,我是吃‘黑桃A’红薯面馍长大的,因为身体瘦弱,高中时,同学们给我起了个外号‘老病号’”。

  1973年,于松昌17岁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大队民兵营长把杂交玉米种新单1号的制种任务交给了他。他一头扎进这两亩地里,夜以继日,精心侍弄。然而,由于缺乏经验,他错把父本与母本同时播种,导致无法授粉。不肯放弃的他四处求助,终于打听到十几里外广店公社卢家台村的父本玉米种得晚,可以为自己的母本玉米授粉。连续多日,他奔波在借花粉的路上,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杂交授粉。次年,乡亲们用他制成的玉米种将当时的亩产量由150斤提高到300斤。丰收那一刻,于松昌的心中弥漫着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幸福、喜悦与成就感。

  正因为这次成功,促使于松昌走上了育种之路。从大队农技站技术员到赵河公社棉花生产办公室技术员,再到公社农技站技术员。于松昌的“书呆子”之名愈发响亮。于松昌的老领导孟宪章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1980年,通过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广播授课,松昌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植物生理、遗传育种、土壤肥料、化学基础等农业知识,每天早上6点、中午11点半、晚上7点是授课时间,只要是在这几个时间点,无论他身在何处,怀里一定抱着个收音机,谁跟他打招呼他也不搭理,生怕耽误了听课。那股子认真劲儿,特别让人感动。在食堂吃饭排队时,他也拿着书认真地背着,十足的书呆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于松昌在参加南阳地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时,取得了全地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1985年1月,于松昌被招聘到赵河乡(现为赵河镇)任科技专干,直至1990年调入方城县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工作。这期间,他为赵河引进了矮丰三号、7023、豫农704、中绿一号等优良品种,并根据当地的土质特点,推行作物均衡施肥法;1983~1992年完成“宛丰一号”无架豇豆的研究与推广,获河南省科技星火三等奖,无架豆角风靡全国,至今仍为全国的主栽品种,菜农寄来的感谢信装了几麻袋;1988~1991年的“作物平衡施肥法的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秉持初心 情怀至上乐耕耘

  贡献突出,成绩斐然的于松昌迎来了命运转折的机会,1993年,组织上准备提拔他为博望镇副镇长。可他却拒绝了:“做人做事都应该立足为社会作贡献的出发点,对我来说,只要能把育种这一件事做好,就是最好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为了加代育种,从1994年起,他自费前往海南,开始了4000多里奔波往返的育种之路。其中的艰辛,他从不外道。在他妻子的口中,我们了解到,由于他所在的县科协科技咨询服务部在精简机构时被裁撤,加上年代久远人事变动。20多年来,他从未领到过工资,既没有土地,也没有任何养老、医疗保障。一心扑在育种上,于松昌从未向上级和领导反映过自己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虽然从2007年至今,在县领导和县科协的协调下,累计为于松昌提供了30余万元的科研经费。但对于高投入的南繁育种而言,可谓杯水车薪。他抵押了住房贷款15万元,直至现在尚未还清。经济窘迫,妻子包学增就去烤烟厂打工,为了多挣些钱,每天连着干两个班16个小时,常常累得回到家就瘫坐在地上。谈及于此,于松昌眼神坚定,深情表述:“只要能让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就什么都有了。”

  “这些年,确实太不容易了。”追随于松昌多年的宋长海感叹不已。2004年10月,于松昌和助手宋长海背着种子材料坐轮渡过海。岂料,船出港不久便遇上强台风,狂风大作,暴雨倾注,为了不让种子淋湿,于松昌拼尽全力往船舱中心挤。片刻后,他突然发现船上仅剩孤零零的自己,其他乘客均被救援船接回了岸上。饥寒交迫的于松昌紧紧抱着种子,在船上度过了漫长的一夜。

  2005年9月,台风“达维”侵袭海南。看着煞费苦心培育出的辣椒苗即将被摧毁,于松昌心疼极了。他披上雨衣往地里跑去,用身体护卫着塑料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他却毫不退缩,足足在肆虐的台风中守护辣椒苗20个小时。台风过后,站在满目疮痍的试验田里,看着仅存的辣椒苗床,于松昌百感交集,泪湿双襟。

  “辣椒就像我的大儿子,玉米就像我的小儿子。”于松昌笑着调侃,眼神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曾经,为了辣椒育种,他走遍全国的辣椒主产区,在收集品种的过程中,偶然听闻陕西凤翔县有位农民种的辣椒品种比较好。他翻山越岭,终于找寻到这位农民,却被告知辣椒已运往西安胡家庙市场。他马不停蹄地赶去时,辣椒已经全部售完,最终,他从垃圾场里扒出了几枚烂椒,捧在手心,如获至宝。

  ……

  失败、失败、再失败,在进行品种杂交的过程中,于松昌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从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嘛!”终于,培育出“夏优26”麦茬辣椒系列品种。此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合麦茬种植,短短四个月亩产辣椒10000斤左右,亩产值万元以上。“麦茬辣椒系列品种的研发与推广”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成果奖二等奖。于松昌也被评选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由他领办的方城县辣椒、玉米育种协会也被评选为全国先进科普协会。他选育积累玉米自交系3000多份,进行了几万次的组配和实验,培育出十几个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抗倒。2015年,已有5个品种参加了河南省审定实验。

  时过经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那些曾经的努力、艰辛与伤痛已渐渐淡忘,可记忆深处最为深切的痛楚却永远也无法磨灭。1986年冬天,因于松昌忙着帮农户们采购适合的化肥,妻子有事回了娘家。8岁的大儿子白天在奶奶家吃饭,晚上独自在家住。深夜,熟睡的孩子竟被老鼠咬伤,当时送医救治后并无大碍,夫妻俩便大意了。可没过多久,他们突然接到孩子奶奶的急报,称大儿子病重。他们匆忙赶回家带着神志不清的儿子四处寻医,三天后,孩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忆此,于松昌泪流满面,哽咽到无法言语。

  丰盈人生 矢志不渝报家国

  “我是个笨人,只是守着自己的心,做着自认为该做的事。”于松昌的话质朴而诚恳。如今的他,科技成果蜚声全国,培育的“宛丰一号”无架豆角新品种,获南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夏优26”等麦茬辣椒系列品种,获2013年河南省科普成果二等奖。育出的辣椒品种已达五大类、30多个品种。“宛丰一号”、“夏优26”、“方城黄冠”、“方椒三号”已成为国内主栽品种。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他却谦逊依旧,本色如故。

  说自己,于松昌羞涩而木讷,论育种,他却情绪高涨,侃侃而谈:“良种都有适应性,最适应的地区是它的诞生地,在南阳长大的孩子就适宜南阳的气候,玉米也一样,要使玉米持续稳定增产,就要立足本地,在复杂多变的气候中培育自交系,驯化自交系,改良自交系,才有可能培育出适合盆地气候特点的玉米新品种。”

  在方城县赵河镇大齐庄村,于松昌租用育种试验田40亩,对玉米的普通种、综合种、杂交种分别套袋自交,分离选择;自育自交系,还和科研单位交换,到制种基地寻找积累,现已拥有自交系材料3000多份,并在方城的土地上得到驯化和配合力测定及优势群的分类。这是一个珍贵的基因库,为玉米育种打下了基础,几年来,通过南繁北育,组配几万个组合,现已育出十几个产量高,而且抗病抗倒的新品种,在赵河镇每年试验示范1万余亩。2007年夏天,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玉米育种专家李潮海在于松昌的试验田察看玉米育种情况后难以置信地感慨:“你这3000多个玉米组合相当于一个省级农科院的研究量啊,而且三系育种是高科技、高难度、高投入的工程,你一个人在没有国家拨款的情况下是怎么支撑下来的呀!”

  于松昌用历经千辛万苦培育出的优良种苗帮助万千农家增收致富,自己却放弃功名利禄,独守清贫并乐在其中。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辣椒育种专家马长生赞不绝口地说:“老于经常和我们探讨辣椒的育种方向、实际操作技术等,他爱钻研更能吃苦的精神非常令人钦佩!早在10年前,我们就提出以年薪10万元的报酬请他去搞专业辣椒育种,他却婉言谢绝了。”多年来,向于松昌抛出橄榄枝者不计其数,欧兰德公司、河南博育农业有限公司等许许多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慕名而来,许以高薪厚待,他却从来不为所动,甚至,还多次将自己辛苦培育的品种低价出让。

  “受苦受累这么多年,你到底图个啥?”在所有人的不解中,他语重心长地说:“以前,我们的朝天椒种子都是从美国或瑞士的公司高价购买的,他们基本上形成了国际垄断,价格更是高达每5克数十元,而我们育出的辣椒种价优质良每5克仅售几元钱。种子是基础,有好种子,农民才能增产。我自己没能力去审定推广,但也不能让培育出的种子睡到屋里呀,别人卖也是造福社会,强国富农啊!”

  逐梦路上苦也甜,于松昌乐在其中。畅想未来,他的激动、自豪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农业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研究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我的近期目标是完善朝天椒三系配套和大辣椒三系进一步选育,远期目标是实现全部三系化。玉米育种的近期目标是育出一个农民欢迎的高产、稳产品种;远期目标是育出一个高产稳产,活秆成熟,秸秆在收获时青绿,含糖量在36%以上,适合作饲草或榨糖加工增加产值,减少焚烧和堆积的品种,使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农民更富!”在于松昌的动情描述中,我们仿佛听到梦想花开的动人声音。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