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蕾
在市中心城区的红庙路,由于这里居民小区聚集,以往占道经营的小商小贩众多,一到上下班时间,道路拥堵异常,出行甚是不便,可以说是城市管理的顽疾。而现在的红庙路,烧烤摊位用上了油烟净化设备,以前松散、随意的占道经营小摊贩被统一规范到了便民蔬菜销售点。这既满足了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又合理规范了小商小贩摊位,使道路拥堵、市场混乱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红庙路的改变是卧龙区城管监察大队践行服务型城管、坚持疏堵结合、柔性执法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全社会对市容环境的高标准新要求,卧龙区城管监察大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城市治理模式,实施摊点疏导工程,大力推进商贩中心和临时便民市场建设,减轻了强制执法压力,缓解了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的矛盾,便利了居民出行,使困难经营者有了谋生的空间,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树立了城管执法部门的崭新形象。
卧龙区辖区有44条主次干道、478条背街小巷,固定商户近万家、流动摊点6000多个(人),管理任务艰巨,市容秩序前清后乱、治后反弹问题严重。卧龙区城管监察大队深刻剖析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首先,大力推进“两个中心”的建设。按照“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服务群众、便民利民”的原则,在城区选择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民正常通行的适宜地段,结合辖区居民和经营商户的实际需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设置了一批“邻里中心”和“商贩中心”,引导经营商户、流动摊贩规范经营,并将此纳入了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轨道,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积极谋划“五类市场”建设。按照“双创”工作需要,大队主动联系街道办事处,选择合适区域,因地制宜地设置临时瓜果市场、小商品市场、早市市场、餐饮夜市市场、便民蔬菜销售点等“五类便民市场”。“五类市场”的设置,是治理马路市场,解决居民“买菜难、卖菜难”,夜市餐饮摊点经营环境脏乱差、油烟扰民等问题的有力尝试。
第三,加强便民服务点的设置和管理。在辖区小街小巷和入街口等处,合理选址设置修鞋、修车、修锁等便民服务点70多处,并统一服务标志,既方便了居民,又规范了市容和交通。
几年来,卧龙区城管监察大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建设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达标先进单位、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五星级执法监察队伍等30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