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 萍
本版摄影 牛 耕(资料图片)
每个人的记忆里,总有一块柔软的地方住着童年往事。当你无意中见到摇着炉把的爆米花师傅,或偶然听到“修理阳伞补雨伞”的吆喝时,儿时那一个个泛黄的记忆会不会蓦然呈现在眼前?
那些曾在时光里精彩纷呈的老行当,在时代的进程中慢慢褪去繁华,却时不时地被我们惦念,它们既是岁月的沉淀,也寄托着许多人的浓浓乡愁。
一张桌,一把椅,一块铜钹或醒木,在一个人的舞台上,说书艺人抑扬顿挫、口若悬河,于嬉笑怒骂间令人屏息聆听并不时喝彩连连。在那个文化娱乐匮乏的年代,说书艺人活跃于寻常巷陌、山村乡野,可谓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当年,有多少人是从听书中知道了梁山一百零八将、桃园三结义?又有多少人在听书中明白了肩担正义、惩奸除恶?说书艺人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们听得如痴如醉,犹如身临其境,极大地丰富了大人的生活和孩子的童年。如今,我们已很难在街头巷尾觅见这项植根于民间土壤上的说书艺术了,但它一直都留存在中老年人美好的青春记忆中。
曾经,嘴吹的糖人、手捏的面人,都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小玩意儿。捏面人的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揉、搓,再利用刮子、竹签、剪刀等简单工具一番点切、刻、划,各种各样的面人便脱手而成。艺人们灵巧的手,捏出了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或者孙悟空等孩子喜爱的神话形象,也为孩子们捏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还有修锅、修伞的手艺人,在城市街头也久已不见,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锅漏了、盆或伞坏了就扔了换新的,有时甚至不坏也会买来新的替换,所以修锅修伞的手艺人渐渐失了踪影。还有编草鞋艺人、剃头匠,那精湛的手艺,无不在当年为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一个个高档鞋店和装修得富丽堂皇的美发厅早替代了这些行当,它们也离我们的生活和视线越来越远。
时光悠悠,那些门类各异、存在时间久远的老行当就像是历史的注解,承载和温暖着我们对故乡风土的淳朴回忆。我们也不由希望,一些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能够得以传承,别让那熟悉的吆喝声,被车水马龙的喧闹淹没……
查看评论: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