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加剧,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那么,退休后老年人的时光被什么填满?他们的精神世界要靠什么来点亮?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状】
老龄人口急剧增加
按照国际标准,当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当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化社会。据此,我市早在1998年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据市老龄办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1.27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24万人,百岁老人419名。
据分析,全市老龄化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别大等特点。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较大,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积极应对老龄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调查】
精神需求更为迫切
家住市城区七一路的王阿姨一天生活很简单,就是接送孙子上学、放学、为家人做饭这一系列活动简单重复;其间,碰到小区邻居坐下闲聊一阵,其他的业余爱好基本没有。空巢老人刘大爷,因子女在外地工作,平时就陪老伴在家门口的游园里散散步、听听戏,逢寒暑假还要到外地帮忙照看孙子,精神生活空虚。
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总体不高,呈两极分化趋势。一部分老人有上老年大学、参加艺术团体协会的,有锻炼身体的,有外出旅游的,生活相对丰富些;而占相当比例的老人,他们闲暇就在家看看电视、上上网、与邻居聊聊天,有的帮子女做家务或带孩子,有些可能因为没有生活保障还在继续工作,生活相对单一。
从事社区工作的马黎说,社区仅有少部分老年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多数老人种种原因显得很空虚,比如有些老人患有疾病或是空巢独居,或是有心参加活动却因缺少组织者和平台而放弃。
长期组织社工服务的王瑞丽对此深有感触,她在开展为老服务活动中发现,渴望精神关注、情感慰藉以及健康需求是老年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他们经常组织社工深入社区老年人当中,尤其是对独居、空巢、家庭困难的老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开展健康讲座,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做家务等,以慰藉老人孤独的心灵。
【对策】
完善基层养老服务
影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何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均衡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据市老龄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加剧,市老龄办积极协调落实敬老惠老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老年人乘坐公交的费用减免、优先乘车、旅游景点免票等工作;同时就我市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制定其他优待政策,征集意见并制定具体方案和标准。与此同时,市老龄办每年坚持开展“敬老月”活动,通过评选“孝亲敬老之星”、“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积极倡树敬老、助老新风。下一步,还将加快基层老年组织的建设,培育基层老年协会,优化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更优质的差异化服务。
当老人们不再忧心晚年生活的物质依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时,他们的晚年生活才会变得充实、丰富、健康。对此,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此外,还可以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倡导文化养老,扶持老年人或以老年人为主的文艺团队,扩大文化养老的参与面和覆盖面,使老年人各择其好、各展所长、各得其乐。
【愿景】
老有所为引领新风
在采访中,也有这样一群老年人,凭着自己的满腔热忱,把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退休干部李炳须离开工作岗位后仍不忘发挥余热,他主动关注单位的日常事务,还经常为局机关和老干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解释工作。比如在单位福利待遇问题上,他积极征集老干部们的意见和要求,向单位汇报,为老干部们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同时他还非常注意学习和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退休干部阎天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理念,退休十几年来,他陆续在各级报刊发表曲艺、小说、论文等300多篇,编著出版书籍18本,作品多次获奖。他呕心沥血编著出版8卷300万字的《南阳曲艺作品全集》,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养老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基层为老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相信每一位老人都可以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劳逸结合,生活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