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南阳青华抬装古饰文艺汇演 乡里乡亲乐起来

A-A+2016年5月5日08:37南阳 晚报评论

开演了开演了
乐起来乐起来
化妆化妆

  本报记者 李 萍/文 王维纲/图

  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乡里乡亲乐起来……

  5月4日下午,伴着庄稼地里渐渐饱满的麦穗香味,卧龙区青华镇抬装古饰大型文艺汇演在街头演起来了。

  敲敲打打中,人流熙熙攘攘而来。参与抬装古饰的小演员小的四五岁、大的八九岁,一个个化好了妆安静候场,把他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乡亲们却沉不住气了。“这娃娃装扮好!”“小乖往这儿瞅,让我照一张!”大叔大婶争着与小演员合影,年轻媳妇们忙着拍照发朋友圈,连大爷大娘也挤进来乐呵呵地瞅个不停。也难怪大家兴致这么高,青华镇的抬装古饰民间艺术源于清康熙年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玄妙的造型堪称中原一绝呢。

  下午4时,老艺人一声吆喝“上装”!被妆成“关公”“皇嫂”“樊梨花”等古代人物形象的小孩便被大人举到方桌上固定好。紧接着锣鼓队开道,巡游表演的队伍开始出发了,整个街道也顿时沸腾起来。五装古饰五出戏,《千里走单骑》《小放牛》《樊梨花》《蟠桃会》《追鱼》,都是民间喜闻乐见、广泛流传的故事和戏曲。“没看过?咦,你肯定不是青华人!”见有个别外来的年轻人看不懂,青华镇60多岁的张老汉便兴致盎然地讲解起来。原来,抬装古饰就是八个人肩抬一张八仙桌(方桌),表演者借助一物站在上面,通过一个道具扮成一幕戏,一装为一个剧团,表演的多是传统剧目中一个镜头,表演者大多是5至8岁的儿童。一张弓、一个小小木马的鬃、一只活鸡的鸡冠、一杆银枪,表演者竟能稳稳立于其上,悠然自得,而所踩之物却能完好无损,这也是抬装古饰的玄妙所在,

  “咚锵咚锵咚咚锵锵……”在铿锵有力的助威锣鼓、晃晃悠悠前划的旱船中,高达四五米的五装古饰分外显眼。演出队伍两侧,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热情地跟着队伍,一个个边走边仰头观看。离得远了,紧跑几步追上来;跟得近了,赶紧举起手机拍个照。瞅,“关公”举着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刀上站着两位扮相端庄俊美的“皇嫂”;看,“孙悟空”顽皮十足手摘蟠桃,桃树上还站着衣衫飘逸的七仙女……虽然都是孩子装扮而成,倒真的是形象生动,令人望而心生欢喜。

  表演队伍中,66岁的赵成玉头发花白,一举一动有章有法,身为青华抬装古饰非遗传承人,他对这项民间艺术充满感情,“青华抬装古饰鼎盛时有18装,每装都配有锣鼓队,以往正月十五演出时人山人海,百里甚至千里外的人都来看,主要是庆祝丰收、增添生活乐趣。”尽管抬装古饰曾一度停办,但在赵成玉等艺人自发组织下,村民们购置了头盔、服饰等,抬装古饰表演如今重新复办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人们都爱看古饰,希望这项艺术永不失传。”

  饰“红脸关公”的竟然是9岁女孩黑昭正,妈妈杜梅杰一边跟着招呼,一边开心地说:“我父亲就表演古饰,我妈会制作服饰,我和我姐小时候都演过。”她说,这项民间艺术非常独特、大家都喜闻乐见,以前青华街各个队都有古饰,现在好多队都失传了,“但我们青北村还能出七八家,在青华,小时候不上一次古饰,长大了是一种遗憾。” 就这样,表演的队伍宛如长龙在青华镇街头游动,展开一幅民俗文化的缤纷画卷,在现代化楼房的映衬下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乡亲们追着看着笑着,醉在这传统非遗项目带来的独有韵味里,醉在这积淀丰厚、童年记忆扑面的传统文化滋润中。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