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同城>正文

一位退休老人的南水北调情

A-A+2014年4月3日07:59南阳日报评论

田文运仔细整理成摞的珍贵史料照片特约记者 倪崇 摄田文运仔细整理成摞的珍贵史料照片特约记者 倪崇 摄

  和别人不同,田文运的退休生活并不“悠闲”。14年来,他坚持每天读报、剪报,每周骑车出去拍摄,共整理各类信息1600多篇,拍摄照片4000多幅,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全景记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的进展情况。

  痴心,记录“国家工程”

  今年66岁的田文运是方城县二郎庙镇第二初级中学退休教师。2001年,报纸上一则“全国政协在河南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筹备工作”的新闻吸引了他的目光。不甘退休后“生活清闲”的老田找到了新的追求——用自己的力量记录下国家工程的点滴。

  “从整理报纸开始,只要有相关信息,我都剪下来梳理成册。”在田文运家,他拿出一摞泛黄的剪报册告诉记者。为了掌握工程情况,田文运自费订阅了10多种报纸,坚持每天读报、剪报1个小时,共整理、分类各种信息20多册、1600余篇。这些信息跨越14个年头,内容从项目考察、立项到工程启动、完工,涵盖了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的各方面新闻报道,堪称一部“文字记录册”。

  田文运告诉记者,比起文字记录,照片记录更加震撼。2010年10月,他来到方城县券桥乡马庄村黄金河段,第一次在工程施工现场实地拍摄。

  “30多台挖掘机同时在100多米宽的横截面上施工,场面非常壮观。”老田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这之后的5年多时间里,淅川陶岔渠首、白河倒虹吸、方城垭口和9个标段……南阳段很多施工现场都多次留下了他的足迹。田文运骑着三轮摩托车、扛着相机,每周出行两次,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拍摄照片4000多幅,为中线工程南阳段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影像资料。

  坚持,交到知心朋友

  “拍照片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但也交了很多朋友。”谈到拍摄经历,老田很是坦然。

  方城县5标段项目部安全员陈德胜便是他在拍摄时结识的朋友之一。最初田文运来到5标段拍摄,项目部考虑安全因素,施工现场大多坑洼不平,一位老人来回穿梭非常危险,又不了解他的真实意图,因此不允许他进场拍摄。

  倔强的老田拿着身份证、退休证一次次到项目部,找到工作人员解释原因,用诚意打动他们。最终,他被同意在安全的区域进行拍摄,陈德胜陪同协助。

  随着拍摄次数的增多,陈德胜和田文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2013年6月,5标段项目施工临近完工,陈德胜把一块从河道底挖出的钟乳石赠送给了田文运,田文运将一套5标段工程纪念照回赠给了陈德胜。一幅幅照片不仅记录了该项目建设的点滴,同时也见证了两人的友谊。

  平凡,只为心中愿望

  走进田文运家,记者仿佛来到了一个“微型地质博物馆”。白色、红色、黄色、绿色的各种沙石标本足有10多种,花坛、楼道也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标本,占了大半个院子。这些都是他每次外出带回来的“纪念品”。

  老田说,他要把这些东西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不仅从文字和影像资料中了解工程的艰辛,同时可以用双手“触摸”这段历史。

  2013年底,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体基本完工,田文运的记录焦点从项目建设转移到了沿线绿化。

  “听说三峡工程完工后建个博物馆,如果南水北调工程建立博物馆的话,我愿意把这些东西捐出去,让更多的人铭记这段历史。”采访结束时,田文运说出了深藏心中的愿望。现在,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依旧奔波在南阳段各工地,用平凡人的视角记录着一件“不平凡的事”。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