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同城>正文

峥嵘岁月里的红色记忆——访淅川县香花镇阮营村老党员张万柱

A-A+2014年7月28日08:12南阳日报评论

  特约记者 康帆 杨振辉 通讯员 王明建

  近日,在淅川县香花镇阮营村一个寻常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87岁的老党员张万柱,老人朴素的农民装扮,古铜色的脸庞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提到一生的坎坷艰辛,老人眼里闪起了微光,娓娓道起了往事。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荣誉根本不值一提!”

  1948年8月8日,张万柱加入八路军第十三炮兵旅,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自1948年9月至1950年4月,张万柱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南阳解放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福建追击战和江西、广西、云南围剿战。“哎,死的人太多了,特别是广西围剿战胜利后,清扫战场时,看到前沿阵地成排倒下的战友,心痛啊!”经历过枪林弹雨和血雨腥风洗礼的老人,坚毅中透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1949年9月2日,由于思想积极,作战勇敢,经排长李玉秀介绍,张万柱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春,张万柱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云南进行围剿,从此他和战友们一起巡逻云南边疆,直至1955年复员返乡。

  提及解放战争期间获得的三等功,老人略带愧疚地说:“啥三等功呀,就是在部队修建营房的时候比别人多干了点活,和牺牲的战友相比,荣誉根本不值得一提。”

  “没了命令和枪声,生活略感寂寞!”

  “复原后的日子苦点没啥,就是耳边没了命令和枪声,生活略感寂寞。”1955年,张万柱复员回到家乡,此时我国正处于初始发展时期,群众生活困难,张万柱家因缺少劳动力,生活更显困窘,妻子抛弃家庭一去不归。

  1958年,按照组织分工,时任周园大队民兵营长的张万柱带领大队民兵到离家百余里的毛堂乡“大炼钢铁”。远离家乡,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张万柱无暇顾及家里的亲人,从1957年到1959年,母亲、兄长、父亲、小侄子相继去世,正值壮年的他跌入了人生低谷。

  1960年,张万柱辞去村官,回到集体“挣公分”,这一年,他又成了新家,并养育了6个子女。

  

  “我是党员,得带好头!”

  1978年土地分到户后,虽然粮食年年丰产,但每年5000余元的税收款项,还是让人犯愁。上世纪80年代,为增加农民收入,当时香花公社号召村民栽种柑橘。

  “我是党员,得起好带头作用。”刚参加完动员大会的张万柱踌躇满志。在张万柱的带动下,阮营村掀起了种橘树的热潮。但由于技术不足,苗木大量死掉,三年后,满山橘树只剩下零散的17棵。

  “咱这儿根本不适合种橘子。”随着橘树的死去,村民的风言风语也随之而来。张万柱丝毫不为所动,把17棵橘树集中到一片,继续栽种。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张万柱带着二儿子学习技术、修剪嫁接、改良品种、多渠道联系销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年秋天,红彤彤的橘子映红了张万柱的脸……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张万柱的队伍。

  作为村里的致富“领头雁”,2012年,张万柱又瞄准了紫薯种植,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白鹤山紫薯专业合作社。如今村里已发展紫薯300亩并与多家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人均增收2000余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建后,淅川县为保护库区水质,大力提倡发展生态产业。已经87岁高龄的张万柱,积极响应县里号召,再次带动村组发展柑橘3000多亩,每户平均年增收5000元,村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看着村民送他的锦旗,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