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 良
2009年,她的作品《印度舞》获得全国舞蹈大赛唯一特等奖,并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节目参与央视晚会表演;
2010年,她编排的作品《牧场少年》舞到香港,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少年音乐舞蹈比赛民族舞群舞组唯一金奖;
2014年,她重新选曲编排的民族舞《雀之灵》,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作品,前往韩国参加“中韩文化交流大赛”,获得金奖……
除此之外,每年她都要带领学生们参加省市级、国家级的舞蹈比赛。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只是因为,“想要帮每一个热爱舞蹈的孩子靠近梦想”。
“我对舞蹈不是喜爱,是热爱。”
白净的肤色、水灵的眼睛,教师节这天,见到高冰时,面前的她一副清秀的模样,可是一开口,却是周迅一样的沙哑嗓。
“她呀,一年大部分时间,嗓子都是哑的,纯粹是累的。”和高冰同来的好友小曾笑着说,“典型的拼命女汉子。”
而在高冰看来,所有的拼命,都源于一份热爱。“听奶奶说,我三四岁的时候,一听到音乐,就跟着扭来扭去。”可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好,学舞蹈也成了一个奢侈的梦。
事实证明,梦想的种子一旦萌芽,在石缝里也会顽强成长。每天一放学,年幼的高冰就跟着电视学跳舞,每逢周末就一个人跑到文化馆舞蹈班门口偷师学艺。初中毕业,高冰如愿以舞蹈特优生的资格被师范录取。
毕业后,为了进一步系统学习舞蹈,高冰来到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系进修。那真是一段辛苦并快乐着的日子,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周末就马不停蹄地到处打零工、给老师当助教。
虽然辛苦,可是有了梦想的陪伴,却变得无比美好。当脚尖在舞台上旋转时,高冰身上所有因为练舞而留下的伤痕,都绽放成了灿烂的花朵。
“每个人生来总得奋不顾身地喜欢点什么吧。”哑着嗓子的高冰捋了捋头发,认真地说,“我对舞蹈不是喜爱,是热爱。”
“为了舞蹈,为了梦想,拼了!”
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拒绝了亲人给联系好的工作单位,刚满20岁的高冰,拿着仅有的3000元创业基金,就一个念头,“为了舞蹈,为了梦想,拼了!”
用1500元付了3个月的房租、然后买了简单的教学器械和教材,踩着梯子钉好广告条幅和门牌,办好各方面手续,高冰舞蹈班在文化路双桥附近便初步成立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无数个夜里,为了一个舞蹈动作反复揣摩夜不能寐,无数个课堂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年龄和优势,亲自示范一一指点。在高冰的坚持与努力下,办班第一年,她指导学生编排创作的舞蹈参加南阳市少儿舞蹈大赛就获得了金奖。
此后,每年高冰都要带着孩子们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只有通过比赛,孩子们才能增加见识,查找不足,激发出潜在的表演欲。”这个年轻的80后舞蹈老师解释说。
2009年,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音乐舞蹈大赛中,她带领十几个孩子创作的《印度舞》获得大赛少儿组特等奖,被央视《同在蓝天下·爱心·希望大型文艺晚会》选中,与歌唱家关牧村、蒋大为等同台演出。
今年8月,她为16个孩子编排的舞蹈《雀之灵》作为代表河南省唯一参赛节目,到韩国首尔参加了“中韩文化交流大赛”,获得金奖。
“让每个有梦想的孩子都舞起来。”
从业近十年,从最初的6个学生到现在的200多人,高冰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信任。
“自从孩子跟着高老师学舞蹈后,性格开朗了,也变得坚强有自律性了。尤其是一次次到外地去参加比赛,长了不少见识,有时候说起话来,让我们做父母的真是又惊又喜。”家长的认同,对高冰来说,就是最好的回馈。
“家长们选择了我,就是对我的信任。就冲着这份信任,我就应该毫无保留地去教孩子。”团结、自立、坚强,成了高冰每次上课都要灌输给孩子的理念。
而她的这些理念,也深深感染着孩子们。舞蹈班里12岁的小姑娘张璐全在一次排练时,不小心受伤了,整个大拇脚指甲盖都翻了过来。高冰本让她在家休息几天,结果第二天小姑娘照常来上课了。在今年南阳市庆六一文艺晚会上,担任形象大使的张璐全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高老师说了,不管啥事,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去做好,我也希望能成为一个像老师那样的舞者。”
如今,时常带着学生们去孤儿院、敬老院演出的高冰,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愿意义务培训家庭贫困又真正热爱舞蹈的孩子:“我小时条件不好,为学舞蹈吃了很多苦,现在我想帮更多热爱舞蹈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在舞蹈中得到自信和快乐,离梦想更近一点。”